论文

“我们的生活”:影像中的留守儿童生命体验

摘要

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备受关注却鲜有机会自己发声的群体。与现有研究多从他者与问题视角出发不同,本研究采用集摄影、个案访谈及座谈于一体的影像发声法,招募了40名自愿参与的11~14岁留守儿童,并基于他们拍摄的70幅围绕生存境况的照片做了自我解读。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期待家人的有效陪伴,但又普遍接受了父母外出、亲子分离的客观事实;他们无法获得来自老师的持久关爱,主要从同辈群体中寻找安全感与归属感;他们看似沉迷手机游戏的行为实为寻找个体价值感的方式,是同辈交往的线上延续,也是社区公共空间缺失的结果;遵循父辈外出打工的生活方式成为大部分留守儿童所能想象的发展路径,但亦有学业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看到通过持续学习改变阶层再生产的可能。研究围绕实践启示与方法运用两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作者

刘影 ,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青少年社会工作。
张小山 ,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黄凝伟 ,硕士,爱德基金会社工,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青少年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邓纯考、何晓雷,2013,《我国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差异研究——基于浙江与贵州两省四县的比较》,《新疆社会科学》第1期。
  • 段成荣等,201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第3期。
  • 段成荣、杨舸,2008,《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第3期。
  • 段成荣、周福林,2005,《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
  • 凡勇昆、刘虹、李亚琴、常雪,2020,《基于实地调查的中国留守儿童生存样态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第3期。
  • 范先佐、郭清扬,201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范兴华,2011,《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的比较》,《中国特殊教育》第2期。
  • 范志宇、吴岩,2020,《亲子关系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抑郁:感恩的中介与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第6期。
  • 龚保华,2008,《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探析》,《社会科学家》第5期。
  • 辜胜阻、易善策、李华,201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教育研究》第9期。
  • 侯洋、徐展,2008,《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自卑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8期。
  • 景军、张玉萍,2015,《诉求与反省:北京地区流动儿童眼中的健康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 黄月胜、郑希付、万晓红,2010,《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第3期。
  • 江立华,2011,《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江海学刊》第4期。
  • 雷万鹏、李贞义,2020,《教师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 李娜、张林雨,2007,《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第11期。
  • 刘斌志、王李源,2019,《影像发声疗法:全媒体时代社会工作赋权实践的新路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刘皛,2020,《乡村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尊严及其结构性困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2期。
  • 刘宗发,201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教育评论》第2期。
  • 陆芳,2019,《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关系与心理安全感关系及教育应对》,《当代青年研究》第6期。
  • 陆继霞、叶敬忠,2009,《我国农村地区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农村经济》第12期。
  • 吕绍清,2006,《农村儿童:留守生活的挑战——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第1期。
  • 民政部,2018,《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 潘璐,2020,《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 钱洁,2012,《以何种方式关爱留守儿童——对大众媒介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的内容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5期。
  • 任玉嘉、李梦龙、孙华,2020,《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meta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0期。
  • 孙晓军等,2010,《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心理科学》第2期。
  • 唐有财、符平,2011,《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及其社会化》,《中州学刊》第4期。
  • 万明钢、毛瑞,2010,《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王爽、刘善槐,2020,《农村留守儿童越轨行为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教育科学研究》第9期。
  • 肖富群,2007,《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 肖富群,2009,《“留守”经历对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徐慧、汪斯妤,2020,《留守儿童的公平感与幸福度:来自实地实验与调查的依据》,《南方经济》第4期。
  • 许怀雪、秦玉友,2020,《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基于2004—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本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 杨邦林、黄瑾,2020,《情感忽视与农村留守儿童游戏成瘾:逆境信念的调节作用》,《中国特殊教育》第9期。
  • 张春玲,2005,《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教育评论》第2期。
  • 赵峰,2010,《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 赵景欣、刘霞,2010,《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第6期。
  • 赵如婧、周皓,2018,《儿童健康发展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第1期。
  • 郑磊、吴映雄,2014,《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 周昆、袁丹,2020,《破解儿童留守问题的复杂性思维范式转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 朱丽娟等,2020,《心理忽视与留守儿童错失焦虑的关系: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中国特殊教育》第8期。
  • 朱眉华、吴世友、Mimi V.Chapman,2013,《流动家庭母亲的心声与社会工作的回应——基于T村母亲形象影像发声项目的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5期。
  • 朱秀红、刘善槐,2020,《我国乡村教师工作负担的问题表征、不利影响与调适策略——基于全国18省35县的调查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第1期。
  • May,MayLeung,Jing Jun,Anna Tseng,and Margaret Bentley. 2017. “Picture Me Healthy:A Pilot Study Using Photovoice to Explore Health Perceptions Among Migrant Youth in Beijing,China.” Global Health Promotion 24(3):5-13.
  • Wang,C. and Burris,M.A. 1997. “Photovoice:Concept,Methodology,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24(3):369-387.

“我们的生活”:影像中的留守儿童生命体验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8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方法
    1. (一)研究设计
    2. (二)参与者及招募
    3. (三)研究程序
  • 三 主要发现
    1. 1.家人:对陪伴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理解
    2. 2.老师:现实的窘迫与功能补偿的不可行
    3. 3.同辈群体:图片显示出来的正向力量
    4. 4.休闲娱乐:游戏背后的寓意与有限的社区公共空间
    5. 5.发展预期:家乡好但仍要走出去
  • 四 结论与讨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