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广州青年高技能人才发展状况及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

本报告依托2022年4~5月在广州市内开展的实证调查情况,对当前广州青年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包括工作基本情况、技能情况、社会认同及现实需求等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其职业成长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新经济形态较为自由的工作氛围与制造业相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对青年职业选择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推拉效应”;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技术迭代发展等不相匹配,产教融合程度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学历认定的有效衔接不足。未来要通过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育才模式、探索多元化的用才导向以及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等途径来加速构建全链条的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

冯英子 ,广州市团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工作、青年发展与政策。
谢碧霞 ,广州市团校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发展政策、青年发展区域比较研究。
陈柳茵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广州青年高技能人才发展状况及培养路径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0.1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前言
    1. (一)研究意义
    2. (二)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 1.目前常用的高技能人才概念
      2. 2.本报告的高技能人才概念界定
    3. (三)调研基本情况
  • 二 广州青年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现状
    1. (一)工作基本情况
      1. 1.工作年限与时长:受访青年从事本工作年限平均为5.39年,平均每周工作5.53天,每天工作时间为8.60小时
      2. 2.工资收入:平均年收入集中在5万~15万元,与广州市平均工资水平基本持平,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职务、技能等级和工作绩效,超过七成受访青年每月收支平衡或有盈余
      3. 3.工作岗位:超过八成的受访青年为一线工人,参与单位新品开发或技术改造的仅占少数
      4. 4.晋升通道:近八成受访青年表示企业有正常的晋升技术等级制度,但仅超过五成的受访青年认为该制度行之有效
    2. (二)技能学习及职业发展
      1. 1.近五成受访青年通过企业自评取得技术等级,技能类型以现场技能型为主
      2. 2.受访青年普遍认为熟练的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能力,仅五成受访者认为现有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要求
      3. 3.“学徒制”是青年高技能人才获得技能的最重要渠道,亦是最有效渠道
      4. 4.受访青年参加培训的动机来自领导支持、职业追求,获取专业领域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参加专业培训及互联网
      5. 5.广州青年高技能人才技能学习意愿强烈,认可技能学习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关注跨工种的技术交流,对职业前景总体上富有信心,但也有对新技术冲击替代人工的担忧
      6. 6.行业忠诚度较高,七成以上受访青年表示近一年内不考虑转行,仅两成受访青年表示新兴行业对自己有吸引力
      7. 7.受访青年对未来的担忧主要为年龄大了体力跟不上、工资涨幅低以及自动化变革淘汰人工岗位,最期待提高薪酬待遇
      8. 8.关于“工匠精神”的理解高频关键词是勤恳、精益求精、创新、敬业
    3. (三)社会认同及现实需求
      1. 1.受访青年对当前状况满意度中等,但职业认同较低,仅两成受访者愿意自己的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2. 2.受访青年普遍认为提高经济收入、技校享受同等待遇、调整现有分配政策是有效提升社会对技术工人认同的途径
      3. 3.广州青年高技能人才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认为能力和奋斗是通往成功的最重要路径,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提升经济收入
      4. 4.青年高技能人才对广州归属感较强,近两成受访青年想过离开广州,最主要原因是“买不起房”,六成青年离穗后的第一选择是“返乡”
  • 三 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全链条中的问题
    1. (一)引才环节:新经济形态为青年人提供多元化就业选择,制造业吸引人才面临挑战
    2. (二)育才环节: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技术迭代发展等不相匹配,产教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3. (三)用才环节:高技能人才学历认定的有效衔接不足,职业晋升发展的“双贯通”亟须细化指引,中小型企业的“人才蓄水池”作用需引起重视
    4. (四)留才环节:广州高技能人才的“行业忠诚度”总体较好,但要留住优质高技能人才仍面临压力
  • 四 打造广州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1. (一)从早抓起,从小抓起,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打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社会氛围
    2. (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育才模式,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3. (三)政府探索多元化的用才导向,推动企业建立“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用才体制,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更宽广的人生出彩舞台
    4. (四)因需施策,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解决高技能人才安居城市的“后顾之忧”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