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你爱得最深的东西,有朝一日会最严重地伤害你 | 一周荐书

来源:界面文化

吴梦

发布时间 2019-12-19 14:28   浏览量 14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

《布拉格狂欢》


你2.webp.jpg

[美]菲利普·罗斯 著  郭国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2


米兰·昆德拉认为,菲利普·罗斯是一位“伟大的美国情色史学家”,也是“书写这种奇异的孤独——人被抛弃、面对自己身体而生的孤独的诗人”。通过以性爱为主题进行创作,出生于犹太家庭的罗斯对性爱伴随的伦理问题、人性本能与社会规范进行了思考。在1986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表示自己的作品只有两个观众——“一般观众和犹太观众”,而他既不关心其作品对一般观众的影响,也没有兴趣知道这些人是谁。究其根本,罗斯始终在探寻犹太民族在美国多元社会背景下的生存境况、心理状态,以及一种异质文化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发展与嬗变,并将其作为探寻人类身份问题与生存问题的一个入口。


《布拉格狂欢》被视作“祖克曼三部曲”(《鬼作家》《被释放的祖克曼》《解剖课》)的“结语”,本书由主人公内森·祖克曼数天的日记组成,为第一人称自述。尽管本书仍然关注写作的意义、作家的身份以及创作对于社会的影响,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却是在极权主义统治下的布拉格。在布拉格,祖克曼遇见了许多被放逐的旅居流亡艺术家,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同一种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极权主义政权已经剥夺了他们通过艺术创作说话的能力,文学的伟大力量被当权者惧怕,也被讽刺性地认可——以强制撤销的方式,因而这些知识分子只能以纵欲狂欢的方式,在肉体反叛的层面实现对政治威权的叛逃。


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将“祖克曼三部曲及结语”的体裁归类为一种新的自传体小说,这类自传体小说专门描绘撰写自传体小说的体验。他认为,内森·祖克曼与其说是罗斯虚构的“第二自我”,不如说更接近于一个“本来自我”。故事里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逐渐模糊,正如书中所写:“一个人的故事不是要蜕掉的皮肤,它是无可逃避的一个人的身体和血液。这个故事与你生活的主题相关,这是一个永远反复出现的故事,它既是你的发明又是关于你的造物。”《布拉格狂欢》既是罗斯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怀,也是他对于个人经历的自我沉溺,尽管以他的文学才华,祖克曼的人生放诸四海皆准。




4

《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

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


你4.webp.jpg

费孝通 著  麻国庆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9-1


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家费孝通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与《江村经济》,是基于“从实求知”的田野调查经验对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做出的结构式分析,也被视作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这本最新出版的《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则是晚年的费孝通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对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索成果,也是费老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城乡协调发展”、“民族与社会发展”、“全球化与文化自觉”以及“学术反思与展望”。改革开放后,费孝通的关注目光逐渐从中国本土社会移向更为广阔的全球社会,这既能够帮助进一步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符合“关注未来”的人类学普世情怀。“美美与共”的文集标题源自他在1990年八十寿辰聚会上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进行的主题演讲,内容是人类学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演讲文字稿亦收录于本书。在演讲中,他给出了这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在保持对自己文化的欣赏态度的同时,也要了解他人文化的优势与美感,最终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


除了晚年的学术成果之外,费孝通还在本书中自剖了研习人类学的初衷。出生于清末民初的他原本是想学医,而那时正值社会剧变,出于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他渐渐意识到“为万民造福”比“为个人治病”更有意义,学习人类学是为了能够习得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以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学以致用”被费孝通引以为自己治学的根本态度,其步履不停、笔耕不辍的研究生涯亦可谓这两条座右铭的真实写照。




6

《陈从周造园三章》


你6.webp.jp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著
光明城·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8-11


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在《陈从周传》的序言中写道:“从周对中国园林如痴如醉,造诣高深……对中国园林之理解肌擘理分、博大精深,非凡人所能及。著书多卷,其所著《说园》为中国园林之经典著作而享誉世界,并以此弘扬中国文化之精髓,功绩无量。”作为一名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一直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的工作,他爱好广泛,对于书画笔墨等也多有涉猎且造诣颇深。在他看来,“造园综合性科学、艺术也,且包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中国园林之所以称为文人园,实基于‘文’,文人作品,又包括诗文、词曲、书画、金石、戏曲、文玩等等,甚矣学养之功难言哉。”他将中国传统的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融为一体,创立了现代中国园林学,并出版了诸多研究园林的专著,如《说园》《苏州园林》《园林谈丛》等;晚年时期,陈从周还直接参与指导了江浙沪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


2018年为陈从周百年诞辰,在同济大学举办的纪念会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织编撰出版的《陈从周造园三章》首次面世。该书追记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他在古稀之年先后主持的三个园林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分别是“补豫园”、“构楠园”和“复水绘园”。豫园现如今是上海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错落有致、动静相宜的精巧构造即出自陈从周之手。“补豫园”指的是保留原有的豫园格局不变,东部用地单独成章,续以石桥回廊、花墙藤萝,与古戏台相得益彰。“构楠园”则是他基于云南安宁特有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打造的一座园林,譬如使用当地的红砂岩、配置本地的植物品种等。楠园也是陈从周唯一独立的设计,他在园林设计中把《说园》的理论化为了现实。水绘园是明代江南才子冒辟疆的私园,也见证了冒辟疆与秦淮佳丽董小苑的栖隐故事。陈从周通过研读旧时文献,确定了重修的原则:一为城,二为水;叠山引水,绕楼环台,自由通达。本书一方面集中记述了陈从周先生晚年的造园成就,也展现了陈老在古建造园领域知与行的结合。




8

《美的进化:

被遗忘的达尔文配偶选择理论,

如何塑造了动物世界以及我们》


你8.webp.jpg

[美]理查德·O.普鲁姆 著 任烨 译 刘阳 审校
鹦鹉螺·中信出版集团 2019-1


理查德·O.普鲁姆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雄性橙胸林莺的场景,那是在1973年5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那只橙胸林莺就站在普鲁姆家前院的一棵白桦树上。所有经过训练的观鸟者都会被它全身黑色、橙色和白色交织的羽毛图案所震撼,这是一种神经层面的体验而非单纯的感官认知,即用大脑中视觉皮层的人脸识别模块来识别和确定鸟的种类及其周身羽毛的情况。作为耶鲁大学的鸟类学教授,普鲁姆在40年的鸟类观察生涯中逐渐意识到,存在一个亟待研究却又被人长久忽略的课题——美的进化。这里的“美”是鸟类自身对美的认识,也就是说,鸟类的性交配决策和配偶选择,是如何推动鸟类进化出如此多种多样的外形的。


《美的进化》是一本讲述美和欲望的自然进化过程的书。提及“进化”一词,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但达尔文并没有从生物适应性的角度去解释配偶选择。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观点:雄性所拥有的美丽的性状,譬如雄孔雀的尾屏、雄性大眼斑雉的灿烂翼羽以及雄性红顶娇鹟用于求偶的太空舞步等,完全是为了迎合雌性对美的品味。这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相违背,也受到了许多进化生物学家的批评。然而,“进化”一词的含义果真如此刻板单一么?普鲁姆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以在世界各地30多年的实地考察和野外观鸟经验为基础,时隔多年,普鲁姆对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做出了有力声援,他把性选择从自然选择中剥离出来,建立起了一套“审美演化”的解释方式。普鲁姆认为,正是炫耀特征和择偶偏好的彼此影响与共同进化,自然界的美才拥有了惊人的多样性。


在本书中,普鲁姆还运用“审美演化论”探讨了人类性征、求偶选择和性行为的进化。这些不同于主流性选择理论的见解在生物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毫无疑问,普鲁姆动摇了单一的终极适应标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生物进化的视角。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实习生 吴梦,编辑:黄月、林子人,封面插画:黄月,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