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评】张丽 | 从《红楼梦》看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西富贵人家在西方奢侈品消费上的同步

来源: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1-08-20 10:09   浏览量 35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从《红楼梦》看17世纪末18世纪初

中西富贵人家在西方奢侈品消费上的同步






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中国常常被喻为世界的白银蓄池。很多研究在讨论这一时期中西贸易时都倾向于强调商品的西流(商品从中国向欧洲、美洲流动)和白银的东流(白银从欧洲、美洲向中国流动),以及中国器物对欧洲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如欧洲社会对中国器物的追捧,中国商品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的转变,以及欧洲国家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等。相比之下,对这一时期欧洲商品在中国的消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则研究甚少。20世纪20年代以来,更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中国社会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忽视了中国富贵人家对西方产品的消费和推崇。把这种消费放到全球经济发展历史背景下进行讨论,并与欧洲上层社会相比较的研究,更是付之阙如。


本文从全球视角考察《红楼梦》中的西洋品消费,把《红楼梦》中的西洋品消费与全球海洋贸易扩张、欧洲商业革命、欧洲制造业发展和欧洲消费革命联系起来。通过搜集和分析《红楼梦》中关于西洋器物的文字描述,本文认为至少在18世纪初,西方产品已深入到中国富贵人家的日常生活中,且备受追捧。《红楼梦》中出现的西洋品几乎囊括了18世纪初欧洲上流社会追逐的所有高档生活奢侈品,其中一些即使在当时的欧洲也极为珍贵和时尚,只有极少数上流社会家庭才有能力消费。通过把《红楼梦》中贾府的西洋奢侈品消费与同一时期欧洲富贵阶层的西方奢侈品消费相比较,本文认为,尽管17~18世纪中国缺少白银,与欧洲远隔重洋,且与欧洲文化大不相同,但中国富贵人家在欧洲奢侈品的消费上几乎与欧洲富贵阶层同步。





一、《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的史料价值及版本说明





本文之所以选择《红楼梦》,一是因为书中有很多关于西洋物品的描述,二是缘于此书为曹雪芹基于自家家世衰败历史的艺术创作。曹雪芹生于1715年,出生时曹家已任江宁织造46年,正值曹家鼎盛时期。幼年曹雪芹“有赖天恩祖德”,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过着锦衣纨绔、钟鸣鼎食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曹家被封,雍正六年(1728)正月十五后被抄时,曹雪芹13岁。故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各种西洋器物的描写,并非源于他的凭空臆想或道听途说,而主要来自他早年的生活经历。这就使得《红楼梦》前80回中有关西洋品消费的描述具有了历史资料的价值。这一点在《红楼梦》后40回中也得到间接证明。在120回的程乙本《红楼梦》中,西洋物品在曹著前80回中随处可见,而在高鹗续编的后40回中则寥寥无几。高鹗出生于京郊士人耕读之家,缺少曹雪芹少年时那种生活经历,自然也不能像曹雪芹那样信手拈来地描写西洋物品。


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影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作为《红楼梦》摘录文字的主要资料来源。庚辰本原缺第六十四、六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己卯本补配,但己卯本第六十四、六十七回为后人补抄,有学者认为今己卯本中的第六十四、六十七回是清嘉道年间以程甲本和程乙本为底本补抄的,也有学者认为程甲本和程乙本前80回是在甲辰本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此,本文将以1784年的甲辰本作为《红楼梦》文字摘录中第六十四、六十七回的资料来源。


WeChat 圖片_20210820100650.jpg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红楼梦》中的西洋器物





《红楼梦》中有很多关于西洋制造品的描述。前80回中,30回里出现有西洋物品,描写文字70余处,涉及产品20余种


这些西洋品在《红楼梦》里反复出现,特别是在当时的欧洲也是极为高档的生活奢侈品的自鸣钟(实为摆钟)、金怀表、穿衣镜、玻璃屏等,更是在各种不同情境下反复出现。曹雪芹不惜笔墨,反复描述贾府生活中的西洋物品,表现的不仅是对过去生活中西洋品消费的追忆,更是为了烘托曹家从“赫赫扬扬”“鲜花着锦”之盛到“家业凋零”“食尽鸟投林”之衰的“家亡血史”(贾、王、薛、史)《红楼梦》中的金陵四大家族“贾、王、薛、史”的发音刚好是“家亡血史”的谐音。。用西洋品消费烘托曹家当年之富贵,这本身也说明了西洋品消费在18世纪初的中国是一种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炫耀性消费”。





三、中欧贸易扩张及与海外贸易关系密切的曹家





15世纪末以来,欧洲在海外殖民扩张中不仅建立了一个欧洲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而且还在广大殖民地建立了众多殖民地生产基地。在新航线不断出现,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品种日益增加,贸易规模持续增长的欧洲商业革命中,欧洲消费革命(consumer revolution)亦悄然诞生。一方面是大量产品从世界各地流向欧洲,既有欧洲商人用美洲白银从古老中国和印度进口的大量传统舶来品,如中国生丝、丝绸、茶叶、瓷器和印度棉布等,也有欧洲利用殖民地资源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如烟草、鼻烟、蔗糖、朗姆酒和巧克力等;另一方面亚洲奢侈品价格因进口量的巨大上升而大幅下降,致使普通民众也可以消费那些原来只有上层社会才消费得起的亚洲奢侈品,如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印度的棉布等。与此同时,欧洲的丝织业、毛纺织业、玻璃制造、机械时钟制作、银器制造等也都经历了飞跃式发展;一大批欧洲本土生产的新兴生活奢侈品亦走进欧洲上层社会,如摆钟、怀表、穿衣镜、水晶玻璃器皿和吊灯等。


在中外贸易的大规模扩张中,各路商帮应运而生,既有违禁出海,专门从事将中国货物从中国沿海运销到日本、雅加达和马尼拉甚至欧洲本土,并参与中国东南海上贸易霸权竞争的中国海商,也有不断把内地产品贩运到沿海港口出口或贩货于地区间的诸路商帮。在出口贸易大规模增长的同时,不少西方产品亦流入中国,并受到很多富贵人家的追捧。曹雪芹笔下的贾府便是其中之一。曹家发达于17世纪下半叶,从1663年曹雪芹曾祖父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造起,到雍正六年正月十五后被抄,历经60余年之昌盛,而这60余年也正是中外贸易大规模扩大,欧洲产品越来越多地输入中国的时期。


而且,曹家还是一个与海外贸易有着密切关系的家族。亲戚中既有广东巡抚、宁波知府,又有粤海关监督。曹雪芹祖父曹寅之妻为苏州织造李煦之妹,李煦曾于1684~1688年任宁波知府,其父李士桢1673年出任福建布政使,因遇耿精忠叛乱,滞留浙江,改任浙江布政使,后又于1682~1687年任广东巡抚;曹雪芹曾祖母孙氏的侄子孙文成,在1706年任杭州织造之前,曾于1703年担任粤海关监督一年。而曹公在《红楼梦》中,还添了一个与贾政有连襟关系,专门为内务府采购洋货的皇商——薛家。


曹家拥有这样的亲戚关系,无疑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稀贵的西方奢侈品,以致曹雪芹可以在《红楼梦》中信手拈来,娓娓道出。





                        四、曹家与欧洲上层社会趋同的欧洲奢侈品消费                         





《红楼梦》贾府生活中的西洋产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欧洲所有的高档奢侈品。下面就几件尤有代表性的西洋奢侈品,加以比较讨论。


1、自鸣钟(摆钟)


《红楼梦》中所谓的自鸣钟,其实是17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在欧洲出现的摆钟(pendulum clock),而不是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人进献给明朝官员和宫廷的自鸣钟(striking clock)。


《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写道:(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这个乱晃的秤砣般的坠物,显然就是摆钟的摆(pendulum)。


欧洲最早的机械钟是14世纪出现在教堂的塔钟。塔钟庞大而沉重,主要为教堂和教徒们遵循时间祷告而用,并不适用于家庭。到1510年德国锁匠彼得·亨莱恩(Peter Henlein)发明了发条钟(clock powered by spring mechanism),便于移动携带,适用于家庭的时钟才开始出现。然而发条钟很不精准,直到17世纪下半叶摆钟发明,时钟才出现质的飞跃,摆钟自此逐渐取代发条钟,成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富贵人家追崇的高档生活奢侈品,并被一些学者称为17世纪欧洲的一个标志或隐喻。

WeChat 圖片_20210820100751.jpg

 18世纪德国墙挂摆钟





1656年,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设计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台摆钟,但由于时间误差较大,欧洲科学家和钟表匠们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致力于对摆钟的结构进行改进,以减少误差。1715年,英国钟表匠乔治·格拉汉姆(George Graham)采用精准齿轮,制作出误差极小的摆钟,可靠的时钟由此诞生。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摆钟在欧洲不仅是上流社会追求的一种生活奢侈品,更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以致富贵人家找画家画画时,常在身旁摆上一座摆钟,以炫富贵。一直到19世纪,摆钟在欧洲还完全是手工制作,价格昂贵,绝非一般人家所能拥有。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金摆钟卖了560两白银。按书中“纵赏金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的金银兑换率,凤姐的金摆钟约合56两黄金。这样昂贵的金摆钟就是在当时欧洲上层也极为罕见,说明《红楼梦》中贾府所代表的曹家或江南贵富不光拥有当时欧洲刚刚开始流行的摆钟,而且还是极为高档奢华的摆钟。


2、穿衣镜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穿衣镜,这些穿衣镜不仅人一般高,能照出全身,而且照物清晰不走形。如:(贾政一行人)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玻璃大镜相照。


显然,这些穿衣镜是在大块平板透明玻璃背面涂上一层锡和水银汞合金的玻璃镜。这种照物清晰且不走形的大块平板玻璃镜直到16世纪末才在欧洲出现,最初由威尼斯慕拉诺(Murano)玻璃制造工匠通过将锡和水银汞合金涂在透明的平板玻璃背面而制作出来。一直到17世纪后半叶法国通过秘密窃取威尼斯慕拉诺玻璃生产技术,生产出自己的玻璃镜之前,威尼斯是欧洲唯一可以制造平板玻璃镜子的地方。


166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财政部部长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的建议下,下旨在圣戈班成立皇家圣戈班玻璃制造厂(Saint Gobain factory),以减少因进口玻璃和玻璃镜而产生的大量财政支出。在一批被秘密招募的威尼斯慕拉诺玻璃工匠的指导下,皇家圣戈班玻璃厂很快制造出了透明的大块平板玻璃和玻璃镜。1672年,法国颁布禁令:“宫廷任何玻璃用品不得从外国进口。”1684年,凡尔赛宫从皇家圣戈班玻璃厂订购了357块镜子,用以设计闻名遐迩的凡尔赛宫玻璃走廊。此后,可照全身的穿衣镜开始风靡欧洲,上层社会趋之若鹜。一位17世纪的伯爵夫人弗里斯克(Fiesque)说:“我有一块令人讨厌的土地,除了小麦,它什么也带不来。我卖了它,买了这块美丽的镜子。我用小麦换了这块美丽的镜子,难道我没有创造奇迹吗?”

WeChat 圖片_20210820100819.jpg

18世纪的欧洲穿衣镜

时间上与欧洲上层社会基本同步,奢华上可与欧洲当时最高档的穿衣镜媲美,贾宝玉房间里的穿衣镜不仅是当时欧洲最时尚的大片平板玻璃穿衣镜,高大明亮,照物清晰且不走形,而且设计精巧:“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


3、水晶玻璃灯和金星玻璃


《红楼梦》中的水晶玻璃更是在17世纪末才在欧洲出现。1674年,英国商人乔治·拉文斯库福特(George Ravenscroft)在制造玻璃的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铅,制造出了比玻璃更为光亮透明的水晶玻璃。18世纪初,水晶玻璃吊灯(crystal glass chandelier)开始取代自17世纪出现在欧洲的天然水晶吊灯(rock crystal chandelier)。与此同时,威尼斯慕拉诺玻璃工匠们也开始用慕拉诺所独有的一种极为明亮透明的苏打玻璃(soda glass)制作出各种颜色的玻璃吊灯。水晶玻璃不仅比天然水晶和慕拉诺苏打玻璃更加晶莹剔透,而且造价低。18世纪初,水晶玻璃吊灯开始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成为深受豪富之家追逐的又一款高档生活奢侈品。

WeChat 圖片_20210820100838.jpg

1880年左右的意大利慕诺拉彩色玻璃枝形吊灯





比之摆钟、镜子和银器等奢侈品,水晶玻璃吊灯更为昂贵。不仅因为水晶玻璃吊灯体积庞大,做工精巧,耗工、耗时、耗料,而且照明时需要点上很多支蜡烛,而蜡烛在18世纪初的欧洲也是一种生活奢侈品,只有有钱人才用蜡烛(wax candle)和油灯,穷人则多用牛羊脂烛(tallow candle)。1700~1759年,英国蜡烛价格每磅26.9便士,而牛羊脂烛的价格只有每磅5便士。1700年后英国政府开始对蜡烛征收高额奢侈品消费税,更是提高了蜡烛的购价。1711年每磅蜡烛消费税8便士,而每磅牛羊脂烛的消费税则只有1便士。1747年,巴黎零售商克劳德·安东尼·朱利奥特(Claude-Antonie Julliot)用10000里弗的打折价,购买了两台二手天然水晶吊灯和一个二手烛台,而三件物品的原价为17625里弗。10000里弗约合108两黄金(8*10000/740),17625里弗约合191两黄金(8*17625/740),这样的价格绝非一般上层家庭所能消受。在1688~1750年诺丁汉城市中产阶层的可动产遗嘱清单中,以及1675~1725年的一批英国富人的可动产遗嘱清单中,不少清单列有clocks(时钟)、镜子和银器,但没有一个清单里列有水晶玻璃吊灯。说明水晶玻璃吊灯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欧洲远比时钟和镜子更为奢华。


而在《红楼梦》中,水晶玻璃灯也只是出现在了元春省亲最为奢华时刻的第十七至十八回:“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水晶玻璃风灯并不是欧洲的枝形吊灯,造型比枝形吊灯简单,但提到是“各色”水晶玻璃,而彩色水晶玻璃17世纪末才在欧洲出现,18世纪初才被用来制作灯具。在欧洲新兴水晶玻璃灯的奢华消费上,贾府依然没有落伍。


4、银器


银器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消费革命中新兴的又一生活奢侈品。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545年西班牙在秘鲁发现波托西大银矿,次年又在墨西哥发现萨卡特卡斯、瓜达拉哈拉等大银矿。1545~1800年,欧洲从美洲大陆获得了大约137000吨白银,是1500年前欧洲大陆白银储备量的三倍多。美洲白银的获得,不仅导致欧洲商人携大量美洲白银到亚洲贸易,也推动了欧洲本土银器制造业的兴起;各种白银生活用品,特别是白银餐具等,纷纷加入消费之列,成为欧洲富裕之家一种新的消费时尚。


与银器在欧洲的兴起相对应,《红楼梦》中紫鹃用来剪断林黛玉风筝线的剪子,便是欧洲制造的西洋小银剪子。贾府在新兴银器的消费中同样没有落伍。“(紫鹃)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


5、鼻烟、汪恰洋烟和鼻烟盒


鼻烟是欧洲海外殖民扩张中兴起的另一奢侈消费品。美洲烟草在16世纪就传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英国等国。17世纪初,维吉尼亚亦成为英国重要的殖民地烟草生产基地。17世纪时,烟草在欧洲已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但由烟草末和其他几种材料研制而成的鼻烟则一直是上层社会的消费品。17世纪初到18世纪末,鼻烟消费在欧洲一波三折,既受到夸赞推崇,也受到鞭挞甚至禁止,但从来没有失去其上流社会消费品的地位。1665~1666年英国鼠疫大流行之后,鼻烟在英国尤为流行,并在安妮时代(1702~1714)达到顶峰。社交场合中的贵族、绅士们常常手拿鼻烟盒,用以显示自己的时尚和社会地位。


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的鼻烟同样也出现在了《红楼梦》中。宝玉屋里的丫头晴雯得了感冒,发烧头疼,鼻塞声重。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厢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盖),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盒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罢!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纸来。”


《红楼梦》中晴雯吸的鼻烟,不光是用“西洋一等宝烟”“汪恰烟草”研制而成,而且是装在“一个金厢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里,“揭翻盒扇(盖),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显然,这是一个流行于18世纪欧洲的西洋珐琅鼻烟盒。鼻烟于17世纪末传入中国,深受康熙皇帝和士人的喜爱。

WeChat 圖片_20210820100905.jpg

1745-1750年间的欧洲鼻烟盒

曹公用“西洋上等好烟”和西洋珐琅鼻烟盒来衬托曹家当年的昌盛,既体现了江南富贵之家与欧洲上层社会消费的同步,也再一次体现了西洋品消费在当时是一种权势和富贵的象征。





五、结论





成书于18世纪中叶的《红楼梦》,在很多地方都反映出了17~18世纪中欧贸易大规模扩张,欧洲海外扩张中商业革命如火如荼,消费革命悄然诞生,新兴奢侈品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红楼梦》是曹雪芹基于自家兴亡历史的艺术创作。作为江宁织造,曹家与海外贸易关系密切。在西方奢侈品消费上,也基本上与欧洲上层社会趋同——时间上基本同步,趣味上颇为雷同,规格上远高于欧洲一般富贵之家。中国与欧洲遥远的距离,大为不同的文化,并没有阻止江南富绅对西洋产品的推崇和消费。虽然中国缺少白银,西方奢侈品在清代中国也从来没有经历过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的转移,但欧亚大规模贸易的存在,使清初富贵之家有条件实现与欧洲上流社会几乎同步的欧洲奢侈品消费。


(本文节选自《海洋史研究(第十七辑)》

图片来源详见书稿





作者:张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系教授。






海洋史研究(第十七辑)






WeChat 圖片_20210820100926.jpg

李庆新 主编

2021年8月出版/198.00元

978-7-5201-8766-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全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地中海的橄榄与南海的槟榔:两种文化的比较 / 王洋 普塔克(Roderich Ptak) 

中西富贵人家西方奢侈品消费之同步

——基于《红楼梦》的考察分析 / 张丽 

18世纪瑞典东印度公司商船的航海生活

——以“卡尔亲王”号1750~1752年航程为例 / 何爱民 

葡萄牙人东来与16世纪中国外销瓷器的转变

——对中东及欧洲市场的观察 / 王冠宇


《明史》所载“中荷首次交往”舛误辨析 / 李庆 

17世纪东亚海域华人海商魏之琰的身份与形象 / 叶少飞

越南阮朝对清朝商船搭载人员的检查(1802~1858) / 黎庆松 

近代日本“北进”战略与“北鲜三港”开发 / 杨蕾  祁鑫 

中法关于广州湾租借地设关的交涉(1901~1913) / 郭康强 


宋元环珠江口的县域变迁与土地开发

——以香山县为中心 / 吴建新 

民间文献所见清初珠江口地方社会

——“桂洲事件”的再讨论 / 张启龙 

清前中期粤海关对珠江口湾区贸易的监管

——以首航中国的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为线索的考察 / 阮锋 

明清珠江口水埠管理制度的演变

——以禾虫埠为中心 / 杨培娜  罗天奕  

明清至民国时期广东大亚湾区盐业社会

——基于文献与田野调查的研究 / 段雪玉  汪洁 

再造灶户:19世纪香山县近海人群的沙田开发与秩序构建 / 李晓龙 

戏金、罟帆船与港口:广州湾时期碑铭所见的硇洲海岛社会 / 吴子祺 


辽西新石器时代的海陆互动

——以出土海贝为中心 / 范杰  田广林  

广东南海西樵山新发现细石器年代与海侵现象研究 / 张弛  余章馨  黄剑  朱竑 

越南发现的巴地市沉船初议 / 秦大树  王筱昕  李含笑 

双屿港16世纪遗存考古调查报告 / 贝武权 

上川岛海洋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 肖达顺 


2020年海洋史研究综述 / 林旭鸣  刘璐璐 

19世纪英国档案对海峡殖民地华侨华人的文献概述 / 黄靖雯(Wong Wei Chin) 安乐博(Robert J Antony) 

粤海关税务司署档案目录与文本问题初探 / 李娜娜  

中国近海污染史研究述评 / 赵九洲  刘庆莉 

耶稣会士的外传、新编与全球史

——戚印平新著《耶稣会士与晚明海上贸易》述评 / 唐梅桂 

“大航海时代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9(第二届)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综述 / 周鑫  申斌 


后记 






策划:佟    譞

编辑:尹巧璇

审校:胡百涛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