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甲骨文丨18本书了解那些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

作者: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2-07-28 09:47   浏览量 7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1

古代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战,最后斯巴达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这场战争的戏剧性、决定性和毁灭性可以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们拥有辉煌的殖民帝国、民主制与政治权利的丰富传统,以及光辉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军国主义、寡头统治的斯巴达。这场战争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残暴时代,一度管束着希腊战争行为的粗糙法则也遭到悍然违背,致使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派系斗争和阶级矛盾大大激化,希腊政治向民主制发展的趋势遭到逆转。曾经奠定了希腊文明基础的习惯、体制、信仰和约束无不土崩瓦解。 

相关图书



伯罗奔尼撒战争 

 [美]唐纳德•卡根(Donald Kagan)  著

陆大鹏 译

2016年4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097-7754-1




继业者战争   


继业者(希腊语:Διάδοχοι) 泛指承继人,即继承长辈们的事业等。希腊语专称为Επίγονοι。在泛希腊历史中,专指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互相竞争的继承人。这是古希腊历史中希腊化时期──是很多希腊以外的民族接受希腊哲学与风格、希腊的文明生活及希腊的宗教观的时期──的开始。

当亚历山大大帝卒于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他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包含着很多实质上是独立的领土。他的帝国从他的家乡马其顿与他父亲所征服的希腊城邦,一直伸展到巴克特里亚及印度东部,也包括安那托利亚、黎凡特、埃及、巴比伦尼亚及波斯。由于亚历山大死非其时,他的将领们对由谁来继承有所争议。

墨勒阿革洛斯及步兵团支持由亚历山大同父异母的哥哥阿里达乌斯继位,而骑兵队司领佩尔狄卡斯则要求等待萝珊娜生下亚历山大的遗腹子再作决定。他们最终协议先由阿里达乌斯(即腓力三世)当国王,若罗克珊娜生下的是男婴则与腓力共同管治,佩尔狄卡斯为整个帝国的摄政王,墨勒阿革洛斯则是佩尔狄卡斯的助手。罗克珊娜不负所望生下一名男婴,该婴孩成为亚历山大四世。不久,佩尔狄卡斯谋杀了墨勒阿革洛斯及其他步兵将领,夺取了全部大权。其他支持佩尔狄卡斯的骑兵将领在巴比伦分封协议中得到回报,成为帝国中各个行省的省督。与此同时,当亚历山大的死讯传到希腊时,引发了一场叛乱,称为拉米亚战争。列昂纳托在为安提帕特解围之时被杀。安提帕特在克拉特鲁斯的支援下平定了雅典人。在拉米亚战争的同时,卡帕多细亚和帝国东部也发生叛乱,分别被佩尔狄卡斯和欧迈尼斯及培松(Peithon)所平定。未几,继业者之间出现冲突,从前322年到前301年,爆发了三次继业者之战。

相关图书


王座上的幽灵

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与马其顿帝国的分裂

 [美]詹姆斯•罗姆(James Romm)著

葛晓虎 译

2022年4月出版/86元

ISBN 978-7-5201-9199-9





2

中世纪战争



阿卡围城战


阿卡围城战 (又名阿卡陷落),十字军所控制的阿卡城被穆斯林占领。该围城战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诅咒塔是全城防御的中心点,这里的沦陷标志着防线的崩溃的开始。随后,其他的马穆鲁克士兵纷纷欢呼着从这两个缺口处涌入城中。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试图夺回诅咒塔,但却遭到马穆鲁克人的燃烧类武器杀伤。在穆斯林科学家的改进下,早期极不稳定的希腊火被改造为更安全的投掷罐和远距离喷射器。马穆鲁克还装备了配有火油的箭矢,标枪,乃至能燃烧的狼牙棒。这些早期的燃烧武器给末代十字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慑。生还者事后回忆道:一旦被希腊火发射器烧到,就只能等着火焰将目标完全烧完,最后自己熄灭。


虽然十字军运动持续了几个世纪,但阿卡的陷落标志着十字军进一步向累范特进军的失败。阿卡的陷落使十字军失去了耶路撒冷王国最后的堡垒。他们仍然在北部的塔尔图斯城拥有一座堡垒,并试图从艾尔瓦德岛进军,但在1302年/1303年十字军失去了该岛,从而彻底被赶出了圣地。

相关图书



诅咒之塔

阿卡之战与十字军运动的终结

[英]]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著 

谭琦 译

2021年11月出版/62元

ISBN 978-7-5201-8690-2 




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英语:Hundred Years' War;法语:Guerre de Cent Ans),英、法两国在1337年至1453年的百余年间断续进行的战争。百年战争使法国本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但在战后,法国经济逐渐复兴,战争加速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高涨,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军在克勒西(1346年)、普瓦提埃(1356年)战役中大败法军,俘法王约翰。法国因战败而加重人民负担,法国的王子查理无视人民正当权利,导致巴黎市民起义(1356年)和北部农民起义(1358年)。起义被镇压后,1360年两国签订和约,法国失去大片领土。

第二阶段:1369年后,法国进行改革,转败为胜,屡挫英军,收复大片失地。但不久封建主发生内讧,部分贵族与英国勾结,英军遂在阿金库尔大败法军,占领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北部,并围攻通向南方的奥尔良城(1418年)。爱国女青年贞德率众击退英军,保卫南部国土,并收复北方许多城市。贞德牺牲后,法国人民继续抗击英军,取得最后胜利,收复除加来港外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土。

相关图书




百年战争 第一卷+第二卷

[英]乔纳森•萨姆欣(Jonathan Sumption)著

李达 王宸 傅翀  译

第一卷2018年12月出版/148元

第二卷预计2022年第三季度出版




瓦特·泰勒农民起义


瓦特·泰勒农民起义(Peasants' Revolt, Wat Tyler's Rebellion, or Great Rising)是1381年发生的、英格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众暴动,也是欧洲中世纪后期民变浪潮的一个组成。

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五月在埃塞克斯杀死了征收人头税的税使。虽然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但被后世视为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开始走向终结的标志,并使英格兰上层统治阶级更加认识到下层民众的苦难和对现行封建制度进行改革的迫切性。起义的一些领导者,如约翰·鲍尔(John Ball)、瓦特·泰勒(Wat Tyler)、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在大众文化中广为人知。

相关图书



血夏

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英]丹•琼斯(Dan Jones) 著

陆大鹏 刘晓晖 译

2020年1月出版/52元

ISBN  978-7-5201-5439-0 




君士坦丁堡之战


君士坦丁堡战役是发生在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攻城战,此战是典型的要塞攻防战。君士坦丁堡战役导致连接欧亚两洲的主要陆上贸易路线中断,令很多欧洲人开始认真考虑经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行性,最终促成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君士坦丁堡在星期二失陷,所以很多希腊人认为星期二是一周中最不祥的日子。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土耳其苏丹,而同时期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国领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土耳其军队切断了联系的伯罗奔尼撒地区,君士坦丁堡实际上已是一座孤城。1453年初,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军8万,辅兵2万,战舰320艘,从海陆两面包围并企图占领君士坦丁堡,彻底灭亡拜占庭帝国。

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一个海岬上,整个城市呈三角形,北面是金角湾,南面是马尔马拉海,沿海地区筑有防御工事,金角湾有两层城墙。城外是一条深100英尺的壕沟。城内驻军仅8000人左右,海上有一支由20多艘大帆船组成的舰队。4月6日,土耳其军队从西面发动对君士坦丁堡的强攻,他们用火炮、攻城锤和投石器猛烈破击城墙,并填平壕沟,架设云梯,还在城墙下挖掘坑道。君士坦丁堡军民顽强抵抗,粉碎了土军从西面的进攻。拜占庭帝国的海上援军也冲破了土耳其军在海峡上的封锁。穆罕默德二世改变进攻谋略,他买通热那亚商人,借道热那亚人所控制的加拉达(Galata)地区,潜入金角湾内,以便水陆夹击。5月29日,土军从海陆两面对君士坦丁堡发起总攻,一面在金角湾用火炮破坏防御工事和轰击防守船只;在西面,穆罕默德二世指挥数万军队从多处突入城堡。

君士坦丁堡军民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城堡最后被陷。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至此灭亡。

相关图书



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

 [英]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 著

陆大鹏 译

2014年6月出版/49元

ISBN  978-7-5097-4512-0 




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英语: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两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约克家族是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兰利的埃德蒙的后裔、兰开斯特家族是爱德华三世的第三子冈特的约翰的后裔。玫瑰战争是约克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继承人(父系:兰利的埃德蒙系)/第五代、第六代继承人(母系:安特卫普的莱昂内尔系) 对兰开斯特家族的第四代、第五代继承人的王位战争。

战争最终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新的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也标记着在英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并走向新的文艺复兴时代。

“玫瑰战争”一名并未使用于当时,而是在16世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作为战争开始的标志,后才成为普遍用语。此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蔷薇Rosa gallica和约克的白蔷薇Rosa ×alba。为了纪念这次战争,英格兰以玫瑰(这里玫瑰实为欧洲古老蔷薇)为国花,并把皇室徽章改为红白蔷薇。

相关图书



空王冠

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

 [英]丹•琼斯(Dan Jones)  著

陆大鹏 译

2018年8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201-2589-5 




勒班托海战


勒班托海战是指在1571年,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大海军向欧洲发起进攻时,由西班牙殖民帝国、罗马教廷和威尼斯组成的联合舰队与奥斯曼舰队在勒班陀海角发生的一场大战,最终联军大获全胜,极大地增加了天主教国家的士气。


勒班托海战后,奥斯曼土耳其海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本来拥有约三百艘战船的奥斯曼舰队只剩下不到百艘战船,其中很多受到重创。联军虽然获胜,但由于神圣同盟国家互不协调,未能把奥斯曼帝国势力逐出东地中海。奥斯曼帝国只是暂时的失去了地中海的海上霸权。之后土耳其人只用了一冬季便重建了舰队,而且舰船数量比战前还有增加。


在欧洲,勒班陀被称为没有下文的胜利,神圣同盟赢得了战役却输掉战争。1573年威尼斯共和国单独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神圣同盟正式宣告瓦解。勒班托海战标志着桨船时代的结束、风帆战船和舰炮时代的到来。在这次战役后,人们发现以风帆作动力的战船更具机动力,更适合用于作战;此外,他们也发现火器的使用在海上战争中愈来愈重要。这使得欧洲的帆船舰队开始出现改变及发展,更逐渐开发出以火炮为主力武器的战术,影响日后海上战争的发展。

相关图书



海洋帝国

地中海大决战 

 [英]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 著

陆大鹏 译

2014年7月出版/55元

ISBN  978-7-5097-4420-8 




1565马耳他之围


1560年5月,在突尼斯海岸附近的杰尔巴岛发生了一场海战。奥斯曼舰队镇压了基督徒的联合舰队,这场战役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的影响力达到顶峰。这时奥斯曼帝国也出现了问题。苏莱曼一世已是暮年,没有战争的安定生活让官员的腐败越来越明显,国内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所以帝国需要对外战争来转移和缓解内部矛盾。

从1530年到1552年,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了无休止的战争,但是奥斯曼帝国在这条战线上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于是苏莱曼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地中海。凭借奥斯曼舰队的强大实力,他认为马耳他可以作为扩张张之路的跳板,向欧洲腹地发起更深远的进攻。

1564年冬,苏莱曼规划了指挥系统。穆斯塔法·帕夏为总指挥,皮亚丽·帕夏协助管理舰队,组织了约4万人出征。当战争进入临界点时,奥斯曼军队开始炮轰圣埃尔莫堡。6月2日,德拉古特率军支援奥斯曼军队。他到达后的第一个行动是建立新的炮兵阵地,企图进一步孤立圣埃尔莫堡,但这一行动迅速被骑士团终止。6月3日,奥斯曼军队试图再次攻入该城,但遭到了由西班牙人、骑士和马耳他军民组成的部队的顽强抵抗。奥斯曼军队10日、15日、16日三次猛攻,三次被击退。直到6月22日,奥斯曼军队越过战壕,于23日攻占了圣埃尔莫堡。城堡里的骑士、盟军和马耳他军民几乎战斗到最后一人。9月7日,唐·加西亚率领8000人的援军开赴马耳他,9月13日,奥斯曼军队完全撤出马耳他。

马耳他之围,守军损失了2500名士兵和1/3的岛民,奥斯曼帝国至少损失了1万人。

相关图书



大围攻

马耳他1565

[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Ernle Bradford) 著

谭琦 译

2019年7月出版/59元

ISBN  978-7-5201-4542-8 




3

近代战争



特拉法尔加海战


特拉法加海战(法语:Bataille de Trafalgar,英语:Battle of Trafalgar)是英国海军史上的一次最大胜利,英法此战中的指挥者正是一对历史上最著名的对手——具有传奇色彩的英国海军中将 霍雷肖·纳尔逊和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

1805年10月21日,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5小时,由于英军指挥、战术及训练皆胜一筹,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18艘战舰当场被俘。(不包括科林伍德和斯特拉成后面俘获的战舰)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也在战斗中阵亡。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波拿巴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

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帆船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也是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纳尔逊在这场海战中敢于突破陈旧的战斗序列理论,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使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一败涂地。纳尔逊非凡的胆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使他成为一代名将而功垂史册。英吉利民族为他而深感自豪。他的敌人拿破仑对他也是推崇备至的,当听到纳尔逊的死讯后,拿破仑当即命令在每艘法国的军舰上,都应挂上纳尔逊的画像,是为纪念他,同时也是以他作为法军学习的榜样。这从一个例子,也反应出拿破仑所具有的统帅气质和大将风度。此后不久,随着蒸汽动力战舰的出现,一个新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相关图书



特拉法尔加战役

 [英]朱利安•斯特福德•科贝特(Julian Stafford Corbett) 著

陈骆 译

2016年4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097-7997-2 




滑铁卢战役


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15年6月18日,发生了英普联军与法军在布鲁塞尔以南的滑铁卢的决定性会战。

1815年3月,拿破仑一世由厄尔巴岛返回法国,迅速聚集旧部,进军巴黎,重新称帝,并立即组建军队。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重兵70万准备进攻巴黎:巴克雷指挥17万俄军和25万奥军集结在莱茵河方面,向洛林和阿尔萨斯推进;弗里蒙指挥奥——6万撒丁联军集结于法意边境,随时向法进军;布吕歇尔元帅率12万普军、300门大炮在沙罗瓦和列日之间集结;惠灵顿将军指挥由英、德、荷、比人组成的混合部队约10万人、200门大炮,驻扎在布鲁塞尔和蒙斯之间。另外有30万人的预备队。 拿破仑一世为各个击破敌军,于6月12日离开巴黎,15日率军约12万人进入比利时。16日,进行四臂村战役,未达到歼灭英军目的;进行林尼战役,打败布吕歇尔统率的普军,并随即派兵3.3万人进行追击。18日,惠灵顿公爵率英、荷、比利时和汉诺威联军(6.7万人、150余门火炮)在滑铁卢附近占领阵地,阻击法军。  拿破仑一世于上午11时以优势兵力(7.4万人、252门火炮)率先发起进攻,佯攻联军右翼,主力猛攻联军左翼,但遭到联军顽强抵抗,被迫逐次投入兵力。

由于拿破仑一世对联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未能突破联军左翼,又把主要突击方向转向敌军中部,多次组织正面突击,并逐次投入预备队,未有明显进展。在此期间法军骑兵虽曾两次突入英军阵地,但因缺乏步兵支援而被击退。傍晚,布吕歇尔率普军赶到战场,联军兵力转为优势,并立即开始反击。拿破仑一世这时已无后备兵力,预定的援军格鲁希军团当日在瓦夫尔之战中受制于普鲁士后卫未能赶到。法军难以抵御,从而全线崩溃,拿破仑一世逃离战场。

在这次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数千人;联军伤亡2万人左右。法军战败后,“百日王朝”覆灭。拿破仑一世于6月22日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


相关图书



滑铁卢

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的历史

 [英]伯纳德•康沃尔(Bernard Cornwell)著

陆大鹏 译

2015年12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097-8381-8 




阿富汗抗英战争


阿富汗抗英战争是指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阿富汗人民抗击英国殖民入侵,维护民族独立的战争。亦称三次英阿战争。阿富汗是18世纪中叶形成的多民族的大地主和封建贵族专政的伊斯兰国家,战略地位重要,是19世纪英、俄争夺的对象之一。沙俄视阿富汗为其南下印度洋的战略跳板,英国则视阿富汗为维护英属印度北方统治的屏障。

1919年,阿曼努拉·汗继任阿富汗国王。他即位时发表公告,宣布阿富汗在对内对外方面完全独立,并写信给英国印度总督,要求英国承认阿富汗的独立,遭到无理拒绝。同年5月,第三次抗英战争爆发,阿富汗军民在大部分战线上取得胜利。1个月后双方开始进行谈判。当时,由于印度境内爆发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急于结束战争。6月双方缔结停战协定。8月,双方代表在拉瓦尔品第签订和约,英国正式承认阿富汗独立。经过长期英勇的斗争,阿富汗最终摆脱英国的控制而获得完全独立。

《王的归程》讲的,则是第一次英阿战争的事情。

相关图书



王的归程

阿富汗战记(1839-1842)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 著

何畅炜 李飚  译

2019年2月出版/96元

ISBN 978-7-5201-2999-2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英语:Franco-Prussian War),在法国称1870年法德战争(法语: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在德国称德法战争(德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告终。 

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密电”,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但普军仍长驱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请求停战。2月26日,双方在法国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 这次战争使普鲁士王国完成德意志统一,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相关图书



普法战争

1870-1871年德国对法国的征服

[美]杰弗里•瓦夫罗(Geoffrey Wawro) 著

林国荣 译

2020年6月出版/92元

ISBN 978-7-5201-6141-1




第二次布尔战争


第二次布尔战争(Second Boer War),是1899年10月11日至1902年5月31日英国同荷兰移民后代阿非利卡人(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保罗·克留格尔要求英军撤离德兰士瓦边境的最后通牒,遭到英国政府拒绝。1899年秋,英国军队开始在德兰士瓦与奥兰治边境集结,为防止英国入侵,布尔人1899年10月11日对英宣战,布尔民兵由此向南部非洲英军主动发起攻击。为征服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布尔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英国先后投入四十多万人,共阵亡两万两千余人。最终英国在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与国际舆论压力下,与布尔人签订和约,战争结束。这场战争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也推动了游击战在军事领域的影响。

在英布战争后,英国将南部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大湖区的走廊。好望角地区以广袤的南非内地为依托,成为英属海外帝国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经济方面,随着世界上最大的兰德金矿被英国把持,英国得以控制全球经济命脉。来自南非的黄金使得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黄金交易的中心。 

但是,第二次英布战争也标志着英国的海外扩张史的终结。英国政治家发觉由于近代化战争代价高昂,同时保卫大英帝国海外领地和英国本土的做法,在经济上和战略上都是不可行的。因此英国不应当再保持孤立政策。布尔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便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将部分海外势力范围转托给加、澳、新等白人自治领,英国本身的战略重点则转回欧洲。


相关图书


帝国英雄

布尔战争、绝命出逃与青年丘吉尔

[美]坎蒂丝•米勒德(Candice Millard) 著

陈鑫 译

2018年1月出版/78元

ISBN 978-7-5201-1630-5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


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在时间上前后承接,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这些因素扩大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规模。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相关图书


南京1937

血战危城

 [丹]何铭生(Peter Harmsen) 著

季大方 毛凡宇 魏丽萍 译

2017年11月出版/69元

ISBN 978-7-5201-1026-6




阿纳姆战役

阿纳姆战役(Battle of Arnhem)是1944年9月17日至9月26日盟军与纳粹德国军队在荷兰阿纳姆市及其周围进行的一场战役,它是市场花园行动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降行动。

1944年盟军在战争中取得重大突破之际,英军元帅蒙哥马利大胆提出了三组空降兵配合三组地面装甲师,分别夺取位于埃因霍温、奈梅亨和阿纳姆的大桥,以此绕过齐格菲防线、攻入德国的空降奇袭战——阿纳姆战役。最终这个来势凶猛的作战计划未能使盟军成功夺下阿纳姆大桥,英国与波兰的空降部队被迫强行突围,最终造成了1984人阵亡,6854人被俘的巨大损失和惨重伤亡,因此也被称为“二战中最致命的空降行动”。

空降作战的失利,使美、英军中对空降作战持保守态度的人认为空降作战是代价太高的复杂作战,空降师最好还是作为步兵使用,运输机用来进行空中补给。英国第1空降师回国后进行了改编,以后再未用于空降作战。

相关图书


阿纳姆战役
市场花园行动,1944

[英]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著

石迪 译

预计将于2022年内出版

ISBN 978-7-5201-9899-8




布达佩斯围城战    


布达佩斯围城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为攻占纳粹德国的仆从国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并迫使匈牙利退出战争,于1944年10月29日至1945年2月13日实施的进攻战役。

此次行动属于苏联在1944年对德军的十次打击中的第九次打击。苏联红军包围了当时由纳粹德国军队以及匈牙利法西斯分子防守的布达佩斯,守军在1945年2月13日无条件投降,进攻方为苏联红军,由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防守方为纳粹德国国防军、武装党卫军以及匈牙利法西斯军队(即效忠于匈牙利箭十字党政权的武装力量),布达佩斯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围城战之一。


相关图书


布达佩斯之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百天

[匈牙利]翁格瓦利•克里斯蒂安(Krisztián Ungváry) 著

陆大鹏 刘晓晖 译

2021年5月出版/108元

ISBN 978-7-5201-6795-6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