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速递 |《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3-10 13:59   浏览量 23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9

三月

星期四

伴随改革和开放,中国在受益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并努力引领全球化。这不仅体现在中国在过去40年世界观的转变中,而且也体现在中国对外政策实践所提供的“中国方案”上。


—— 《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中最具争议的时代议题。《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汇集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4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从问题导向出发,对接全球化研究的前沿热点,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立体的研究。



《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导读

王正毅


202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决定出版“北大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丛书”,以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时代重大命题。《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作为该丛书的第一卷,努力从理论、历史以及地区国别三个视角回答全球化提出的24个重大问题。


一   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全球化既让许多发达国家经济繁荣,也帮助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了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但现实中却出现了许多反全球化的社会运动,全球化也成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最富有争议的议题。在过去30年间,围绕着全球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那么,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全球化提出了哪些最富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呢?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研究有何影响?王正毅的《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主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全球化有哪些最基本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全球化在何种程度上对之前的国际关系大理论(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以及世界体系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面对频繁发生的全球性危机,全球化得以延续面临哪些挑战。


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朱文莉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回顾全球化趋势下区域化理论的沿革发展,辨析旧区域主义与新区域主义的异同。重点讨论经济全球化的理想成为现实之后,区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并选择具体案例验证相关理论假设,说明国家政府政策对区域化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全球化改变了民族国家的自主性?钱雪梅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从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对全球化的贡献以及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改变三个维度探讨了全球化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全球化加强了国家间联系,改变了国家的经济基础、生存环境和运转方式,削弱了国家的独立性,但没有改变国家的职能和使命,没有销蚀国家的自主性,也没有改变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全球化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全球化?张小明的《全球化与国际社会》认为,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国际社会,指的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现代国际社会。主权国家组成的现代国际社会并非自古以来就有,它实际上最早产生于近代欧洲,开始为一个欧洲地区性国际社会,历经几百年的时间才逐渐扩展成为一个全球性国际社会。现代国际社会从欧洲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可以被视为现代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过程,这个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才最后得以完成。在现代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过程中,主权国家本身以及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现代国际社会一直都在发生着变迁,今后也必然继续发生变化,并深刻影响和塑造人类的生活。


非国家行为体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了国际关系?刘莲莲的《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讨论。随着非国家行为体的不断兴起,国家不再被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权威,非国家行为体不只是国家的管理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治理议题的兴起,进一步促使人们对世界政治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并试图在某种程度上找到处理非国家行为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紧张关系的路径。


全球化会中断吗?王栋的《全球化、逆全球化和再全球化》认为,在全球化的演进与变迁中,全球化不断创造福利与收益,也在不断产生公害,全球化的影响利弊共存。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数字技术的普及,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国家社会共识开始分裂,全球不平等仍然存在甚至鸿沟进一步加大。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不断积累催生了逆全球化浪潮。然而,经济规律与历史经验证明,尽管全球化的发展会伴随着逆全球化的产生,但全球化进程已经不可逆转,逆全球化不会成为主流趋势。


全球气候治理可行吗?张海滨的《全球化与气候变化:风险、治理及重塑》首先从风险角度讨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即全球化如何加剧气候变化;然后从治理角度探讨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分析了全球化如何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气候治理;最后对碳中和背景下如何重塑全球化以有效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维护地球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提出对策建议。


全球化使国际冲突复杂化?初晓波的《全球化与国际冲突》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交往,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相互依存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内不同地区与各国之间的发展水平以及身份差异更为凸显。全球化引发的网络效应有利于遏制冲突,但全球化引发的体系效应则使冲突的传播加快。交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给制定应对冲突的政策增加诸多不确定性和难度。全球范围内国际冲突的国内化特征,叠加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身份冲突等因素,使国际冲突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态势。


二   全球化的历史及其趋势


全球化无论是作为一个概念还是作为一种思潮,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因而,严肃认真地探究、反思、总结全球化的历史,是我们今天深刻认识和理解全球化时无法回避的思想任务。


全球化起源于何时?陈长伟的《全球化发轫于何时?》对关于全球化界定的主要著作和观点进行梳理,发现在关于全球化起源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突变论”和“渐变论”。“突变论”以单个或者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全球化进程开启的标识,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后果,以这些历史事件为标志,人类历史可以分为“前全球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渐变论”则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历史漫长演进的结果,人类历史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皆存在不同程度的“全球化现象”。


经济不平衡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根源吗?梅然的《全球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认为,全球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具有刺激作用,但难言有直接影响。全球化也不是一战前20年间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因为一战前国际冲突的重要地缘政治铺垫在全球化的巅峰时代前就已形成,且与全球化无密切关系。即便全球化背景下俄国力量的上升推动了德国走向大战,但德国高层在更早时便有预防性战争意向。德国当局未回避大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间力量对比以及德国军方的职业和组织自恋。最终在七月危机的驱使下,德国半推半就地走向大战,是偶然的历史事件使然。


冷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罗艳华的《冷战与经济全球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苏本来有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契机,但因冷战的爆发而错失。冷战的经济含义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经济切割,马歇尔计划是两大阵营经济切割的起点。冷战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不同的。冷战时期,东西方政治关系的好坏决定了经济关系的发展程度。冷战爆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但也孕育着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美苏争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等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谁是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受益者?董昭华的《冷战的结束与全球化的进展》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冷战的终结,世界经济的地理屏障和政治藩篱被迅速打破。无论是在生产、贸易领域还是在金融领域,世界市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在国与国之间和一国内部形成了新的受益者与受损者,造成了国家间发展不平衡与国内贫富差距的加大。历史经验表明,全球化的存续取决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各国的自主选择,而全球化的有效运转有赖于国际和国内政治的有效治理。


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是什么?唐士其的《全球化的历史总结与前瞻》认为,人类社会的联系方式存在着扩张与内聚两个基本的方向。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这两个方向的基本平衡点。全球化的两个波次的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总是在扩张性的经济联系与内聚性的再分配这一难以克服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对于全球化的未来,作者认为,在不出现大的政治经济变动的情况下,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不会逆转,但全球化需要全球性的治理和机制的创新,须在观念和制度上突破传统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逻辑。


三   全球化与地区国别应对的经验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做出了哪些回应,面临哪些挑战,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的。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不断强调地区国别研究,因而,比较主要地区和国家对待全球化的战略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能够为我们深化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扎实的经验基础。


作为区域一体化经典范例的欧洲是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吕晓宇的《欧洲与全球化:一体化的合法性危机》通过系统梳理欧洲一体化如何由依赖全球化转向管理全球化的过程发现,民族国家、区域组织和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是区域化进程普遍需要解决的政治合法性问题。文章认为,尽管二战结束后欧洲的一体化依托和补充了全球化体系,是全球化的产物,但在区域化进程中,欧洲也探索出应对全球化的区域方案“管理全球化”,并在冷战结束后以区域化的方式加深推进了全球化进程。然而,近年来欧洲这种以区域化应对全球化的方案陷入了困境,遭到全球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双重诘难,其根本原因是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过程中制度设计的目的不明确,致使区域一体化组织无法处理国家核心利益和主权议题。


被誉为创造区域合作亚洲方式的东南亚国家是如何应对全球化的?陈绍锋的《东南亚与全球化》认为,在经历近代的殖民历史和大国侵略后,当代东南亚地区可谓全球化时代的宠儿。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潮水托起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船,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东南亚经济乘势崛起,各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另一方面,在东盟主导下,经过多年的区域整合,东南亚这一传统的分裂地带不仅大体实现了区域和平与稳定,而且区域经济整合也取得长足进步,区域产业分工在不断深化,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更加便捷。随着东盟的整体性崛起,各大国纷纷转向亚太,竞相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大国的垂青和相互竞争,既为东盟在亚太地区合作中发挥中心性作用提供了助力,又使得东南亚发展成为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为区域合作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范例。


非洲国家能走出“融入式边缘化”困境吗?许亮的《非洲与全球化》基于8项经济发展指标考察了1981~2020年非洲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后认为,尽管非洲在全球化进程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但非洲一直积极融入全球化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了走出这种“融入式边缘化”困境,非洲正在积极修正其与外部世界的经济交往模式,这就是以非洲大陆自贸区为代表的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以中非合作为代表的南南合作的兴起。始于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超级全球化”来了一次急刹车,但也给非洲带来了重新调整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契机。


经济全球化帮助拉丁美洲摆脱依附性发展境遇了吗?郭洁的《拉丁美洲与全球化》认为,拉丁美洲一直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先是20世纪50~70年代的进口替代战略,之后是全面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冷战结束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加大了国际环境变化对该地区的溢出效应。市场亲善的包容性政策与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在拉丁美洲不断扩散,金融类和非金融类跨国资本在整个地区范围内扩张和流动加速。这些都为拉丁美洲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外部条件,然而这一过程也叠加着风险甚至代价。如何打破历史循环,使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将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仍然是摆在拉丁美洲国家面前的一项持续挑战。


全球化改变了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吗?项佐涛的《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全球化:由拒绝参与到热情拥抱》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和东欧地区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不仅社会制度向西方靠拢,而且致力于消除阻碍资本、技术、商品、劳动力等全球流动的壁垒,全球化因而变得“名副其实”。然而,出于国情不同以及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原苏联地区和中东欧地区走上了差异明显的全球化之路。俄罗斯从初期的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完全融入者,逐渐致力于成为新的全球化秩序的倡导者、推动者。中东欧国家主要是通过加入欧洲一体化来参与全球经济活动,与俄罗斯相比更顺利地融入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末端链条。


全球化是美国霸权的全球化?王勇的《美国与全球化》认为,美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并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达至顶峰;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同时出现服务经济化、经济金融化、知识产权化等结构性变化特点,在国际经济影响力扩张过程中,美国极大地加强了对全球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及对国际关系与世界秩序的控制力。然而,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资本对美国公共政策的影响,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政治极化、种族关系紧张、枪支暴力等问题日益突出;而美国在国际上滥用霸权地位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其国际信誉与影响力日益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更是暴露出美国国家治理体制与社会政治文化的结构性问题,彰显美国全面衰落趋势加剧。美国未来能否克服内外危机与挑战、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取决于其能否推动国内改革并保持国内外目标之间的平衡。


日本以何种特别方式拥抱和深化全球化?归泳涛的《日本与全球化的新阶段——对美国保护主义和对华“脱钩”政策的反应》认为,随着美国转向保护主义和对华“脱钩”政策,全球化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应对这一变化,日本一方面推动CPTPP、日欧EPA和RCEP三个大型FTA的签署和生效,以此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同时稳定和拓展供应链;另一方面提出自身的经济安全政策,在追随美国加强技术管制、纠集供应链联盟的同时,谋求确保对华出口。日本还启动了重振国内半导体产业等战略,但其效果有待观察。日本的长远目标是构筑更高水平、更广泛的自由贸易圈,并通过分散化等措施加强供应链韧性。日本未来的战略选择是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全球化,并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之间保持平衡。


印度参与全球化的特色有哪些?韩华的《印度与全球化:印度发展模式的悖论?》认为,全球化促使印度改变了其独立以来实行的“自给自足”与“内向”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印度不仅出现了类似信实集团与塔塔集团这样跻身全球500强的行业“独角兽”,也孕育出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业与生物制药业等关键行业。印度参与全球化进程带有三个明显特征,即政府选择性的全球化政策、强化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特殊位置与角色、缺乏“地区化”的全球化。


四   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伴随改革和开放,中国在受益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并努力引领全球化。这不仅体现在中国在过去40年世界观的转变中,而且也体现在中国对外政策实践所提供的“中国方案”上。


全球化如何影响中国的世界观念?赫佳妮的《中国世界观的变迁:从改革开放到经济全球化》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封闭到开放的线性进程,而是一个多维度交织、多线重叠的过程,其中既有物质利益的交往,也涉及价值观念的变革。首先是从之前追寻世界革命到以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然后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了解并积极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并从中受益。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以欧美为中心的全球化造成的不平等、不公正的担忧,中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重新审视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并以“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造福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的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之于经济全球化的意义何在?翟崑的《全球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新标识》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体现,其政策实践已经成形。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如下。(1)“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参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经从“借船出海”发展到“造船引航”阶段。(2)“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体系已经成形,服务于中国引领的经济全球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3)“一带一路”可以促进全球互联互通,重构各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共识和阶段性目标。


中国发展经验的国际化如何重塑全球治理?陈沐阳的《中国与全球发展治理》认为,伴随大量海外项目输出到世界各地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资金、人员和技术,更是中国的发展经验与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经验具有“政府性”与“市场性”的双重属性。政府发挥积极作用为发展类项目增信,使得商业行为体不感兴趣的项目也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施。对于既没有较好财政能力也没有完善资本市场的欠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这一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发展经验为其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路径。中国发展经验的国际化加快了全球发展治理的变革,原先倡导通过优惠性政府援助促进国际发展的发达工业化国家开始转而鼓励通过政府—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发展合作。


编辑一本既要整体反映国际学术界前沿动态又体现中国学者的视角,既有内在逻辑关联又能单独成章的文集并非易事。我的同事们都是在相关领域素有学养和建树的专家,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就编写大纲、初稿、修改稿、定稿共召开了四次会议,在逐章逐节的讨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数易其稿。作为编者,我万不敢说本书是关于全球化研究的顶天立地之作,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倾心尽力,努力为反思全球化这一时代主题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以此抛砖引玉。当然,书中谬误在所难免,还望学界方家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王正毅

2022年5月23日



书籍信息


《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


王正毅  主编

2023年3月出版/定价138.00元



内容介绍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中最具争议的时代议题。本书从问题导向出发,对与全球化相关的24个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这些问题既有对全球化的理论思考(全球化对既有的国际关系大理论有何影响,英国学派如何理解全球化,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如何看待民族国家自主性和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全球化进程是否会中断,全球气候治理是否可行,全球化为何使国际冲突复杂化);也有对全球化的历史反思(全球化起源于何时,经济不平衡是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根源,冷战是否真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谁是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受益者,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是什么);还有对主要地区和国家应对全球化的经验比较(欧洲和东南亚应对全球化有何不同,全球化是否帮助非洲和拉丁美洲摆脱了“融入式边缘化”和“依附性发展”的困境,全球化是否真的改变了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这些大国以何种特别的方式参与和深化全球化);最后是对中国方案的提炼(全球化如何影响中国的世界观念,以及“一带一路”和中国的发展经验如何重塑全球化)。


主编简介

王正毅,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区域化比较研究、发展和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世界体系与中国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著作有:《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018年第二版)、《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22年第二版)。


书籍目录

《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导读 王正毅

一 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第一章 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 王正毅
    一 全球化与国家的困境
    二 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
    三 全球性危机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结语


 第二章 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理论与实践 朱文莉
    一 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的区域化理论变迁
    二 全球化第一阶段的区域合作理论(1992~2008年)
    三 全球化第一阶段区域合作实践案例——波兰
    四 全球化第二阶段的区域理论探索(2008年至今)
    五 全球化第二阶段区域合作实践案例——韩国
    结语/52


 第三章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钱雪梅
     一 “民族国家”的全球化
     二 民族国家助力全球化
     三 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变与常
     四 主权国家没有终结
     结语


 第四章 全球化与国际社会 张小明
    一 欧洲国际社会的产生
    二 全球国际社会的形成
    三 国际社会全球化的意义与挑战
    结语


 第五章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 刘莲莲
    一 非国家行为体的概念
    二 非国家行为体的产生和发展
    三 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和作用
    四 非国家行为体对主权国家体系的挑战
    五 全球治理议题下的非国家行为体
    结语


 第六章 全球化、逆全球化和再全球化 王栋
    一 多维而复杂的全球化
    二 全球化的冲突与对立:逆全球化
    三 全球化的升级与扩容:再全球化
    结语


 第七章 全球化与气候变化:风险、治理及重塑 张海滨
    一 全球化与气候变化风险的全球化
    二 全球化与气候治理的全球化
    三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全球化的重塑
    结语


 第八章 全球化与国际冲突 初晓波
    一 全球化下的冲突现状
    二 全球化对国际冲突的复杂影响
    三 全球化与国际冲突未来走向

二 全球化的历史及其趋势


 第九章 全球化发轫于何时?——对“突变论”和“渐变论”两种视角的综述 陈长伟
    导论
    一 “突变论”视野下的全球化起源
    二 “渐变论”视野下的全球化起源
    结语


 第十章 全球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梅然
    一 全球化对一战前国际冲突的促动
    二 全球化背景下德国的战争动机
    三 全球化对一战发生要负多大责任
    结语


 第十一章 冷战与经济全球化 罗艳华
    一 二战结束前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 冷战爆发前美苏都有进行经济合作和构建全球经济秩序的意愿和努力
    三 冷战的爆发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
    四 冷战进程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五 经济全球化在冷战时期的曲折发展
    结语


 第十二章 冷战的结束与全球化的进展 董昭华
    一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变革
    二 经济全球化及其分配性效应
    三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转向
    四 全球化的国内政治基础与治理的再平衡


第十三章 全球化的历史总结与前瞻 唐士其
    一 人
    二 全球化的基础与动力
    三 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全球化的未来
    结语

三 全球化与地区国别应对的经验


 第十四章 欧洲与全球化:一体化的合法性危机 吕晓宇
    一 融入和依赖:全球化下的欧洲
    二 规范与管制:欧洲的全球化方案
    三 区域化的危机:政治的合法性
    结语


 第十五章 东南亚与全球化 陈绍锋
    一 东南亚参与全球化
    二 东南亚参与全球化的学理争论:超国家层面的视角
    三 东南亚参与全球化的学理争论:国家层面的视角
    结语


 第十六章 非洲与全球化 许亮
    一 “融入式边缘化”:非洲经济全球化成绩单
    二 非洲全球化的新机遇:非洲大陆自贸区与南南合作
    结语:后疫情时代的契机


 第十七章 拉丁美洲与全球化 郭洁
    一 贸易自由化及相关经济与环境议题
    二 外国直接投资及相关延伸话题与争论
    三 金融全球化及相伴的风险与危机
    结语


 第十八章 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全球化:由拒绝参与到热情拥抱 项佐涛
    一 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对全球化的“排斥”
    二 俄罗斯的全球化政策
    三 中东欧国家拥抱全球化的尝试和反全球化趋势
    结语


 第十九章 美国与全球化 王勇
    一 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逻辑
    二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 美国参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结果
    四 “美国治下和平”:美国全球霸权的加强与衰落
    结语


 第二十章 日本与全球化的新阶段——对美国保护主义和对华“脱钩”政策的反应 归泳涛
    一 特朗普保护主义政策冲击与日本贸易战略的调整
    二 中美技术“脱钩”与日本的经济安全政策
    结语


 第二十一章 印度与全球化:印度发展模式的悖论? 韩华
    一 印度与全球化:从“被全球化”到拥抱全球化
    二 印度与全球化:历届政府的应对之策
    三 印度与全球化:数据呈现的表现
    四 印度与全球化:独一无二的印度性
    发现暨结语:印度全球化是发展模式的悖论?

四 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第二十二章 中国世界观的变迁:从改革开放到经济全球化 赫佳妮
    一 改革开放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二 从改革开放到经济全球化
    三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以经济全球化表达中国的全球关切
    结语


 第二十三章 全球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新标识 翟崑
    一 “一带一路”演进: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
    二 “一带一路”政策:引领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三 “一带一路”理论:经济全球化中的全球互联互通
    结语


第二十四章 中国与全球发展治理 陈沐阳
    导言
    一 中国的发展经验
    二 全球发展治理
    三 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与全球发展治理的变革
    结语


(上下滑动浏览)



转载自:城邦的世界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