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推进共同富裕,谁才是“扩中”的关键?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 2023-03-24 13:59   浏览量 180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标志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社会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的场景是衣食有余、人人富足,但个人的禀赋能力不同,个体间的富裕程度必然存在差异。

然而,这种差异不可能无限度拉大,甚至制造出两个对立的阶层。贫富分化会形成阶层对立,加剧为富不仁杀富济贫,这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愿意重蹈的覆辙。
同时,个体生活富足程度无差异的存在,将造成个体努力激励丧失,最终沦为低水平均衡。
显然,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共同富裕。

保持什么样的差异是合适的?



既有利于激发个体积极性,又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社会学与经济学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橄榄型社会这一概念,即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很少,中间阶层数量庞大。从全球视域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橄榄型社会形态,大量研究也认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有助于缓解贫富差距蕴蓄的对立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系列社会问题,是一种比较稳态、健康的社会结构形态。

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1.4亿家庭年收入10万~50万元,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然而,从比例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三成左右,离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目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从质量看,现有中等收入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刚刚迈过中等收入下限,滑出中等收入群体、跌入低收入群体的风险还较大。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育还存在一定差距。


怎样才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如果把全社会收入群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大致可以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方向就是扩中提低,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经济学理论中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木桶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的,有短板就装不满水,而木桶底板有漏洞也装不了水。扩中,既是为了把收入的短板补齐,也是为社会发展加固底板

“扩中”的目标群体有哪些?



2021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明确提出9类重点关注群体,分别是技术工人、科研人员、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高校毕业生、高素质农民、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进城农民工、低收入农户、困难群体,除低收入农户和困难群体以外,7类群体皆是扩中应瞄准的对象。其中,进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综合来看有可能、有条件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

如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顺利转变为新型市民,并且从中成长起一批中等收入者,必将显著改善我国社会结构,加速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到2030年有可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3.7亿人主要对应的是2018年家庭年收入4万~6万元、6万~8万元和8万~10万元的低收入家庭,这个群体中城镇居民占比为57%,乡村居民占比为31%,外来务工人员占比为11%。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和定居,牵动城乡发展,如果他们能够顺利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对释放城镇化内需潜力、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及之后出生,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6个月及以上的,常住地在城市、户籍地在乡村的劳动力。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和技能,既很难在就业生活的大城市落户,也不太愿意回乡村,有人形容这部分群体是“城乡双重边缘人”。


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数亿人摆脱贫困。
从贫困到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出巨大优势,并将继续彰显更丰富的世界性意义。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谁是“扩中”的关键,谁又是“提低”的重点?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改革策略、政策工具如何协同起来?
本书尝试给出答案。

策划:陈雪

编辑:韩祎然

审核:吴敏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