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 | 续写新时代大国治水的新篇章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1-10 15:54   浏览量 4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富国强民的战略性资源。中国疆域辽阔,境内河流众多,也水患不断,拥有悠久的治水传统,也产生了许多卓越的治水实践,积累形成了成熟的治理经验。



历朝历代,国家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用于治水。


在具体的制度上,明朝和清朝设置专官负责治河,先后涌现出潘季驯、靳辅等治河名臣;清朝河道总督的级别很高,直接受命于皇帝,还掌握着军权,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上那些妇孺皆知的治水故事,不仅体现和影响了中国治国理政的思维,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元素,沁润着中国人关于良政善治的理想。

潘季驯(1521~1595)

靳辅(1633~1692)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但水环境和水资源的问题也日益严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


水资源的流动性与跨界性、产权的模糊性以及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性,导致各自为战的治水方式难以为继。河流和水域是整体性存在的,而国家的管理体制则是按照区块来确定的,政府也是根据区块和层级来划定责任的,因而治水很容易出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从而产生权责不清、执行不力、各自为政等弊病。


水资源的物理性和社会性共同催生了河长制,河长制是破解治水难题的重要探索,其内在的制度逻辑就是党政领导承担第一责任、统筹规划水资源治理以及整合联动职能部门。这是解决治水问题的有效举措,是完善国家水环境治理体系和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九龙治水”一词既呈现了治水问题的结构性困境,也表明了治水的艰辛和不易,它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治水问题的生成逻辑,也经常被用来隐喻其他领域碎片化治理的情形。


九龙治水的传说


当代中国的河长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以集中权力和明晰责任为主线,打造了新时代江河湖海治理的新格局也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还给其他领域的碎片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根据本书的分析,河长制是当代中国的治水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明确治水的领导责任,搭建治水问题的互动网络,整合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等,特别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治理和敏捷性治理,最终提升治水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水是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与个人和组织的利益密切相关。治水问题不仅仅是水本身的问题,即与水体质量相关的技术性问题,关键还涉及使用水的人。从历史上看,由于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因此治水问题都离不开集体行动,需要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合作。那么相对于古代的治水思想及其实践,作为当今时代协同治水的制度创新,河长制究竟还可以提供哪些方面的治理知识和实践智慧,还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


特别是,从过去的碎片化治理到现在相对一体化的治水,协同治水的制度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协同治理机制的运行也越来越顺畅,集中化和协同性的程度越来越高,但协同的过程也是严密组织、精心安排和动态协调的过程,涉及权力、责任、信息、技术和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空间。

摘自《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序言


"图书信息"

颜海娜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大国治理,以人为本,治水为要;治水之道,集权为本,协同为要。《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治水图景,回答了水环境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有效等关键问题,揭示了协同治理下河长制的巨大潜力与深刻启发。


本书研究不仅聚焦于水环境治理协同机制创新,更是对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深刻解读。书中严密的逻辑、丰富的实证和深刻的分析,将为推动我国水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实现水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参考。


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治理现代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深入阅读的著作。



"作者简介"

颜海娜,管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富尔顿分校访问学者,广东省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委员会咨询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提案审理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政府组织与绩效治理、环境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省教改项目1项、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以及政府委托项目20多项,在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Water 、《公共管理学报》《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9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转摘,出版专著3部。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以及2019年、2021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等。获全国优秀MPA教师(2021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2022年)等荣誉称号。





目录


第1章导论

1.1水环境现状与河长制的实施
1.2水环境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变革
1.3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上篇科层驱动:水环境“中国之治”的基础
第2章“上下同治”:层级协同治水机制创新
2.1科层协同治水中的政治权威及其作用机制
2.2河长制如何推动“上下同治”
2.3层级协同中的治水“最后一公里”
2.4层级协同中的基层河长政策执行力
2.5结论与讨论
第3章“部门联治”:横向协同治水机制创新
3.1河长制能否促进“一龙治水”:积极论与消极论
3.2基于“结构—程序—技术”的跨部门协同治水机制
3.3河长制如何推动“九龙治水”走向“一龙治水”
3.4河长制促成了“一龙治水”吗
3.5结论与讨论
第4章实证检验:河长制下的跨部门协同治水网络
4.1河长制: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的“第三条道路”
4.2跨部门协同治水的社会网络分析
4.3跨部门协同治水网络何以可行
4.4结论与讨论
本篇小结
中篇社会吸纳:水环境“中国之治”的助力
第5章社会组织治水参与:政社协同治水机制创新
5.1社会组织治水参与:何以可能
5.2社会组织治水参与:何以可为
5.3专业环保组织在治水中的政策倡导:单案例研究
第6章企业的治水参与:从污染者到河湖守卫者
6.1企业治水参与:何以可能
6.2企业治水参与:何以可为
6.3企业治水参与:来自S市的实践探索
第7章民间河长治水参与:填补官方河长注意力转移的空缺
7.1民间河长治水参与:何以可能
7.2民间河长治水参与:何以可为
7.3民间河长治水参与:来自S市的实践探索
本篇小结
下篇技术赋能:水环境“中国之治”的支撑
第8章技术赋能协同治水:单案例研究
8.1技术协同治水:“技术—行动者—制度”的三角互动关系
8.2“互联网+”治水:技术如何嵌入协同治水
8.3执行边界:技术嵌入协同治水的限度
第9章技术赋能公众治水参与: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分析
9.1“期望—手段—效价”理论驱动下的“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
9.2研究设计
9.3数据结果与分析
9.4结论与讨论
本篇小结
第10章总结与展望:水环境协同治理的未来——大数据驱动水污染风险防控
10.1后河长制时代水环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10.2敏捷治理:大数据驱动水污染风险防控
10.3大数据赋能风险治理——S市河长制改革探索的“第三条道路”
10.4大数据赋能水污染风险治理的机制分析
10.5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向上滑动浏览)




策划:lzq

编辑:hnj

审校:lzq

转载自:经管领读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