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故宫史话——紫禁城风水

作者:姜舜源

来源:《故宫史话》

故宫 紫禁城 风水

发布时间 2020-01-08 19:50   浏览量 53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紫禁城与中国历代宫殿建筑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在元朝宫殿的基础上建造的,无论平面布局还是建筑造型、模数制度,明初都与元代无异。元代宫室制度远溯《周礼》,近摹宋金,元上都(现内蒙古开平)的大殿大安阁是宋代汴京熙春阁迁建去的。金中都宫室是宋汴京宫室的翻版,金海陵王营建中都,专门派遣张浩等官员到汴京图画宋朝宫殿,以为根据。宋太宗营建汴京宫殿,则又充分参考了汉唐制度,并以唐东都洛阳为蓝图。这是紫禁城与历史的纵向联系。同时,它又与北京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二者有必然联系。在此,不妨引用古代“风水”理论,对有关问题作出确切的解释。


 157848396516989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风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中一个古老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它充满迷信色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批判的对象。但是,认真研究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它包罗了古代天文、地理、地质、水文、生态、美术、哲学及现代环境科学的许多科学内涵,指导着古代的建筑实践,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处房屋,从选址、规划,到设计、施工,乃至居住、使用。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取得举世瞩目的杰出成就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我们今天研究古建筑,避开它,许多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风水”上认为,国都的西北要有龙脉。所谓龙脉,就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龙脉的中心为“祖山”,是王气郁积之处。以此起始,引入京城,到达宫殿背后的靠山即“主山”。主山两翼,左以河流为青龙,右引道路为白虎。主山之前,青龙、白虎之间的最佳选点,是万物精华“气”的凝结点,为龙穴,明堂就应坐落此处。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都,西周初年蓟国在此建都,西周末年燕灭蓟而迁都蓟城,辽代以此为南京,金朝以此为中都。元、明、清三个大一统中央王朝更在此建都达600多年之久,北京号称“神区”,对于风水世代经营,臻于尽善尽美。紫禁城处于北京城最佳位置,明堂太和殿就是龙穴所在,居天下中心,所谓“龙德正中天”、“凤城回北斗”,都是指它达到风水中最高境界、最佳选择。

 

1.北京城的大势与外局

 

     古人描述北京城的地理形势,往往用“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等语言来形容它山河巩固壮美、地势冲要雄奇。“辽”就是辽水,为古人心目中的东极要塞;“碣”即碣石,是秦始皇在渤海中所立的国门;“太行”即指太行山,为我国北方东、西地区的重要分界;“朔漠”就是蒙古草原,为我国北方边疆;“军都”则是北京城北部燕山山脉中的军都山,为北京城的天然屏障;“中原”指华北平原地区,为我国内地中心。这是北京城在全中国版图上的大势。一郡、一县的治所,限于范围,“大势”的选择余地不大;作为泱泱大国的国都,“大势”的选择必须从全国着眼。明代王圻将全国龙脉归纳为三支,称北干、中干、南干,北京位于北干,燕山是其来龙。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人工开发,特别是近代以来人为的损害之后,当我们乘上飞机,俯视京畿地区的时候,还能体会到这座神京的钟灵神秀:城西,巍巍太行山山脉蜿蜒逶迤,由南向北奔腾而行;城北,浩浩燕山山脉罗列簇拥,拱卫着京师。两股山脉交会、聚结,形成风水上所谓龙脉。森林覆盖着山峦,山色苍茫,云气郁积。就在这青山之中,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汇合为永定河。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中,到京西三家店,陡然冲出山谷,在北京小平原的西缘伸展流淌。甘洌的河水透过石灰岩层渗滤,形成了西山诸泉,将那里滋润得林丰树茂、鸟语花香,并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水、溪流,星罗棋布的湖海、淀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这符合风水上要求的“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这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宏观环境,即风水上所称“外局”。

 

2.刘秉忠堪风水


   北京是从元代开始作为全中国首都的,而北京城现在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格局也是元代时确定的。据史书记载,元世祖忽必烈的近臣巴图鲁劝忽必烈定都燕京,称燕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势甲于天下”。忽必烈的谋士刘秉忠说:“上都国祚近,大都国祚长。”这都是从北京城在全中国版图上居中扼要、有险可依、有财可资、宜于作为大一统中央王朝王业之基等方面着眼的。

 

刘秉忠及其弟子郭守敬、赵秉温在大都城选址中,所取“地理形势”,从“大势”来说,是北京城西北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的聚结;具体而言,是西山玉泉山,即把玉泉山作为“祖山”,王脉由此生发。作为王脉的具体内容之一,是玉泉山的泉水。北京西山诸泉都是永定河水经过石灰岩层渗滤形成的,其中玉泉山的泉水质轻味甘,水质最佳。清代乾隆帝测试天下名泉,玉泉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河(在木兰围场内)水亦一两,而济南珍珠泉一两二厘,其余则更重。利用地上、地下水源解决城市用水,是城市选址的基本要求,而提供优质的地上、地下泉水为皇家服务,则是皇宫选址的要求。玉泉水一部分在山中“山势中豁”处“喷跃而出”,成为地上泉水,另一部分则继续“洑流”地下。刘秉忠、郭守敬、赵秉温等就是以地下洑流的玉泉水为线索、脉络,把它作为“王脉”,来选择皇宫地址、确定“龙穴”位置的。


1578484080666595.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可以推定,这条水脉由故宫西北方而来,穿过中、北海之间,由故宫西北角向东南曲折穿行,先后洑流经过慈宁宫、中和殿、文华殿与文渊阁之间、传心殿大庖井、东华门外至东安门大街稍南、王府井的井(井址在现王府井北口稍南路西),然后向东南斜插,经今协和医院正楼,投观象台北邻而去。中、北海在元代为皇宫中央的太液池。太液池西畔至红门拦马墙(在今西黄城根)之间,处于这条水脉上游,建造隆福、兴圣二宫区,分别供太子、太后居住。太液池东畔建皇宫大内,当时由忽必烈与刘秉忠共同商定,以丽正门(京城正门)与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两点,确定南北纵向轴线,轴线与王脉的交接点,即定为龙穴,建大明殿于其上。据笔者考证,当时这条纵向轴线,就是现今故宫断虹桥至旧鼓楼大街的直线,现慈宁宫东南、向南直对断虹桥的一点,即是元大内大明殿故址。1992年故宫博物院实施消防安全工程挖方时,在慈宁宫东山下发现明代仁寿宫旧基础,在北京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今天,地下56米便泉水渗流不止。因此处地质水文特点,当年在基础下先密集排列地钉了2米多高的柏木桩,桩上纵横铺排着四五层同样的木桩,形成筏形基础,仿佛一个木材垛。保存在故宫传心殿院中的大庖井,大约就是当年刘秉忠等堪舆选址时开凿的探井。明代黄谏《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文华殿东大庖井第二”。说明二者一脉相通。此处在元大内南墙之外,为御膳亭所在地,元朝皇帝饮食可能即用此水。这条水脉的下游即元大内东南,元代将其辟作皇家禁苑“东苑”,其东限即通惠河(现南、北河沿即其故址)。皇城之外的东南,即这条水脉的下游,则建哈达王府,故址即今协和医院,当时的文明门在今东单路口,因而又称“哈达门”。这条水脉在大都城里最后一站是东南城下的太史院,其中包括国家天文机构司天台,这是现存古观象台的前身。由于这条水脉在大都城内的南部,造成大都宫殿居大都城前方,改变了汉唐、宋金宫殿居都城北方的一贯做法。

 

对于玉泉山“喷跃而出”的泉水,刘秉忠、郭守敬专门开辟了金水河,由和义门(明清西直门)南侧的水关入城,流经今太平桥大街、西四南的甘石桥,在西宫南方流过,到达大明殿南午门外周桥,形成“玉带金挂”的格局。因为元代皇宫以太液池为中心,故靠山即为太液池中的琼华岛。

 

王脉生成,大业底定,刘秉忠、郭守敬等人士才着手确定大都城市规划。刘秉忠、郭守敬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在描绘都城规划中充分吸收借鉴了天文学的成就。他们将大内中轴线作为京城乃至全国、全球的本初子午线,然后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划出与之平行和垂直的经纬网状的街衢道路,形成众多“坊”,坊之内又划出一定数量的胡同和火巷,从而确立了全城的平面布局,至今仍是北京城的基本格局。在本初子午线的前方,布置了大内宫殿,大内正门崇天门、正衙大明殿、正寝延春阁、后门厚载门,都坐落在本初子午线上。在大明殿内,陈设了当时最先进的计时器,即郭守敬设计制造的“七宝灯漏”。

 

这条本初子午线上的七宝灯漏所报时间,就是标准的“大都时间”,有如今日的“北京时间”,又相当于现代国际公认的标准时间“伦敦时间”,那是600多年前中国人认定本初子午线上的标准时。前代设在城门上的鼓楼,这时被移到大都城中心,使它准确地发挥“以齐‘七政’”的作用。在丽正门东,与本初子午线垂直的为南城墙,又是一条标准纬线。城墙东南角下,有郭守敬设计建造的司天台(当时的国家天文台,故址即今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在地),这是最便于天文观测的方位。当时他们还认为,西城为白虎,主杀主凶,故而在西城建了许多寺庙,如大庆寿寺(故址在今西长安街路北)、大圣寿万安寺(今存白塔寺为其一部分)、崇国寺、普庆寺等,用以“坐镇都邑”。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