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甲骨文新书

作者:甲骨文

来源: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1-05-11 09:47   浏览量 13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1620702159842238.jpg




愿这个世界至少能看到一点点我们所处的悲惨世界,哪怕只是冰山一角。


——1944年9月6日,扎尔门·格拉多夫斯基所写

(这封信被装在一只酒瓶里,埋在奥斯维辛-比克瑙火葬场的地下,集中营解放后被发现。) 







 

达豪集中营

 

达豪(Dachau),1945年4月29日。这天午后,隶属盟军的美国陆军部队正在德国巡查,清除第三帝国的残余势力。他们接近了一列废弃的火车,车厢静静地趴在铁轨上,临近慕尼黑一座纳粹党卫队的营地。士兵们走近火车,眼前恐怖的一幕令他们毛骨悚然:车厢中塞满了2000多具尸体,有男有女,甚至还有一些儿童。在沾满了污垢、血渍和粪便的布条与稻草中,枯瘦扭曲的肢体若隐若现。几名面色惨白的美国兵转过身去,或哭泣或呕吐。一名官员在第二天写道:“我们反胃恶心,怒火中烧,除了死死攥紧拳头,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1620702151858278.jpg

达豪被解放后不久,一名美国士兵站在一节满是囚犯尸体的车厢外。这些囚犯大约三周前从布痕瓦尔德出发。

 

达豪(Dachau),1945年4月29日。这天午后,隶属盟军的美国陆军部队正在德国巡查,清除第三帝国的残余势力。他们接近了一列废弃的火车,车厢静静地趴在铁轨上,临近慕尼黑一座纳粹党卫队的营地。士兵们走近火车,眼前恐怖的一幕令他们毛骨悚然:车厢中塞满了2000多具尸体,有男有女,甚至还有一些儿童。在沾满了污垢、血渍和粪便的布条与稻草中,枯瘦扭曲的肢体若隐若现。几名面色惨白的美国兵转过身去,或哭泣或呕吐。一名官员在第二天写道:“我们反胃恶心,怒火中烧,除了死死攥紧拳头,我们什么都做不了。”随后,心惊胆战的士兵们深入党卫队营地,在监狱发现了32000名幸存者,这些人来自约30个欧洲国家,有着不同的种族、信仰和政治背景。一些囚徒蹒跚地迎向他们的救星,形状之凄惨已跟死人无异。而更多的人则挨肩叠背地躺在营房里,被灰尘掩埋,与疾病为伍。士兵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发现尸体——躺在营房之间的,丢弃在下水道里的,像木柴一样堆在焚化炉里的。至于这场大屠杀的刽子手——正规的党卫队则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200名流氓无赖充当看守。这些噩梦般的影像很快传遍全球,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无法磨灭的共同记忆。直到今天,像达豪一样的集中营在盟军的镜头下仍有着惊人的相似点:装满尸体的大坑、堆积如山的尸体、盯着镜头骨瘦如柴的幸存者。这些照片虽然如此有力,但无法揭示达豪集中营的全部。这个集中营其实有着一段更漫长的历史,直到二战的最后阶段才演变为一座人间地狱。

 

1620702289730228.png

1938年6月28日,政治宣传照片记录了在重建和扩建后的达豪集中营,囚犯列队沿着主路前进。

 

达豪,1939年8月31日。囚犯们像往常一样在黎明前起床。没有人知道第二天将爆发战争,囚犯们仍然遵循日常作息——在盥洗室中推搡,狼吞虎咽几片面包,打扫居住的营房。一阵忙碌后,他们整队前往操场点名。近4000名短发或光头的男人穿着条纹服立正站好,担心着又一天繁重的劳动。除了一小群捷克人,大部分的囚犯都是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不过,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也只有语言而已。囚服上不同颜色的三角形代表着不同的身份——政治犯、反社会分子、犯罪分子、同性恋、耶和华见证会(美国的一个教派)信徒以及犹太人。点名场后面是一排排一层的囚犯营房。这34间特别建造的营房每间都有110码长。地板泛着微光,床铺排得一丝不苟。逃脱几乎没有可能。监狱是长方形的,长637码,宽304码。四周是水泥围墙和壕沟,还有瞭望台、机枪、铁丝网和电网。外围还有巨大的党卫队营区,有超过220栋的建筑,其中包括仓库、车间、生活区,甚至还有一个游泳池。这里驻扎了超过3000名党卫队队员,是一个有着自己行事标准的志愿军团。他们给囚犯们制定了一份周密的日程表,以进行系统性的虐待和迫害。不过还是很少会出现囚犯死亡的情况,1939年8月,这里死亡的犯人不超过4人,因此没有必要单独建造火葬场。这是党卫队恐怖行径最为克制的时期,与1945年春季达豪最后那段充满死亡和混沌的岁月以及1933年春天那段动荡的早期时光截然不同。

 

1620702310915097.jpg

1933年5月,达豪集中营政治宣传照片《高产的劳动力》。拉着沉重压路机的主要是犹太人和知名左翼人士。

 

达豪,1933年3月22日。集中营的第一天即将宣告结束。这是一个寒冷的傍晚,阿道夫·希特勒就任总理还不到两个月,德国正在纳粹独裁统治的路上越走越远。新来的囚犯们(他们还穿着自己的衣服)在一处废弃的军工厂办公室里享用面包、香肠和茶。这栋建筑最近几天才被改成临时看守所,而厂区其他地方依旧是残垣断壁,道路毁败。这里总共有100~120名政治犯,大多是来自慕尼黑本地的共产党员。当这些人早些时候乘坐敞篷卡车抵达这里时,迎接他们的是54个强壮的男看守,后者宣布这些囚犯将受到“保护性拘禁”——这个词对德国人来说非常陌生。不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听起来还不赖:看守不是纳粹军人,而是友善的警官。他们会跟囚犯聊天,一起抽烟,甚至睡在同一栋房子里。第二天,一位名叫埃尔温·卡恩(Erwin Kahn)的囚犯给妻子写了一封长信,说自己在达豪一切都好,食物很好,待遇也不错,不过他仍然焦急地等待被释放的那一天。“我很好奇这样的日子还将持续多久。”几周之后,党卫队接管了监狱,卡恩被射杀。1933年春至1945年春有近4万名囚犯消失在达豪集中营里,而埃尔温·卡恩属于最先死去的一批。


 1620702328166206.jpg

1945年4月29日,达豪囚犯欢迎美国军队(从瞭望塔拍摄)。

 

达豪集中营的三个阶段是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仅仅12年里,集中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囚犯、守卫、居住条件——几乎一切都在改变。连这个地点本身也在变化:老工厂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专门建造起来的营房。1933年春天在这里的老囚犯可能根本认不出眼前的这座集中营就是之前的监狱。那么,达豪是怎样从1933年3月初期的温和状态变成党卫队管控下的恐怖地狱,以至于最终酿成二战惨剧的?这对里面的囚犯意味着什么?是什么激发了凶手?而外面的世界又对集中营所知几何?这些问题涉及纳粹独裁统治的核心,而达豪并不是个例,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整个集中营体系

 

修罗地狱”

 

达豪集中营属于党卫队最早兴建的一批集中营,在希特勒统治初期建立于德国本土。随着纳粹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征服欧洲,集中营很快散布到欧洲各地——奥地利、波兰、法国、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甚至英吉利海峡的奥尔德尼岛。党卫队在第三帝国时期总共建立了27个大集中营,以及超过1100个卫星集中营。不过这个数字波动很大,总有老的集中营关闭,新的集中营开张。只有达豪集中营贯穿了整个纳粹统治时期。

 

1620702348926663.jpg

1936年5月8日,在纳粹政要对“模范营”的一次官方视察中,党卫队领导人海因里希·希姆莱在达豪车间跟一名政治犯面对面。

 

在第三帝国中,没有比集中营更能体现纳粹意志的机构了。纳粹建立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统治体系,这里有自己的组织、规则与员工,甚至代号:在官方的文件与说法中,集中营的代号为KL(由德语Konzentrationslager一词演变而来)。集中营由希特勒的亲信、党卫队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领导。集中营反映了纳粹领导人最偏执的追求——通过清洗政治、社会和种族上的外来者建立一个团结一心的国家;牺牲生命来实现种族优生和进行残忍的科学研究;为了祖国的光荣施行强制劳动;征服欧洲,奴役别国,占领生存空间;通过大规模的灭绝来消灭最糟糕的敌人,拯救德国;最终宁愿玉石俱焚也不愿投降。时光流转,这些执念塑造了集中营体系,最终导致了集中营内大规模的拘禁、剥削和死亡。

 

我们可以估算出230万人(包括儿童)在1933年至1945年间被拖入党卫队的集中营。他们中大多数(约170万人)失去了生命。其中几乎有100万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中被杀害的犹太人,那里是唯一一个实施纳粹所说的最终解决方案(Final Solution)的集中营。最终解决方案指的是在二战中系统性地消灭欧洲的犹太人,现在被称为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1942年起,党卫队从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将犹太人用火车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既是劳动营也是灭绝营,是个罕见的混合体。大约有20万犹太人在到达时被选为苦役,和其他普通犯人一起劳作。剩下大约87万犹太男女和儿童被直接送往毒气室,甚至没有在监狱登记身份。除此之外,奥斯维辛和其他集中营有许多共同点。如埃尔里希(Ellrich)、考弗灵(Kaufering)、科隆卡(Klooga)和雷德勒-齐普夫(RedlZipf)等地的许多集中营都已经被我们遗忘。它们一同在第三帝国占据了一片独立的天地。这里是无法无天的修罗地狱,纳粹统治最极端的特质在这里产生、定型。

 

1620702371881315.jpg

1938年11月,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里的点名,大约有26000名犹太人在“水晶之夜”种族清洗后被抓入集中营。

 

集中营时代”

 

1941年4月,德国观众蜂拥前往电影院去欣赏一部众星云集的剧情片。这部电影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纳粹也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宣传。电影的高潮在于反对一个与众不同的背景——集中营。这些饥肠辘辘、疾病缠身的囚徒并没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所有人都是一个残暴政权的无辜受害者:一个勇敢的囚犯被处以绞刑,他的妻子被枪毙,其他人则被那些恶毒的狱卒屠杀,只留下一座座坟茔。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与当时党卫队治下的集中营惊人地相似(这部电影甚至特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看守放映了一场)。不过这部电影讲述的并不是党卫队集中营。电影设定的背景是几十年前的南非战争,而恶棍是英帝国主义者。电影的名字叫《克鲁格总统》(Ohm Krüger),它是德国与英国开战期间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宣传,同时与希特勒在几个月前的一次公开演讲遥相呼应。“集中营并非德国人创造出来的,”他宣称,“是英国人创造的,他们用这机构逐渐敲碎了其他国家的脊梁。”

 

1620702407377042.jpg

政治宣传照片记录了1941年9月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苏联战俘。接下来几个月,党卫队处决了大约4万名“人民委员”。

 

纳粹曾多次提出这个观点。希特勒自己就在之前提起过,他告诉德国人,自己的政权仅仅是复制了英国人的集中营(不过并没有效仿英国集中营里的虐待)。纳粹的宣传总爱提及别国的集中营。在掌权早期,纳粹的演讲与文章经常提到英国在南非战争时期所设的为欧洲人所不齿的集中营,还有奥地利等国当下所建的集中营,它们都被纳粹党内的激进分子描述成人间炼狱。这些政治宣传背后的含义昭然若揭——让人们觉得德国的集中营并非个例。党卫队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唯恐有的人还不理解,还于1939年在德国广播电台发表演讲时重申,集中营在国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机构”,德国的集中营比国外那些要温和许多。

 

这种将党卫队集中营区别化的尝试收效甚微,至少在国际上没什么作用。不过,在纳粹粗糙的宣传里还能找到些许真相。“集中营”作为大规模拘禁的手段当时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在纳粹掌权前的几十年里,集中营作为一种游离于常规监狱和刑法之外、拘禁政治犯和其他嫌疑人的场所,在欧洲及其他地方非常盛行,尤其在政治动荡以及战争时期。而在第三帝国灭亡之后,这样的集中营依然兴盛,因此一些学者将这个时期称为“集中营时代”。

 

注:本文节选自《纳粹集中营史》序幕

 

新书速递

1620702434901990.png

纳粹集中营史

[德] 尼古劳斯·瓦克斯曼(Nikolaus Wachsmann) 著

柴茁  译

2021年4月出版 / 212.00元

ISBN 978-7-5201-7120-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1933年春天,包括达豪集中营在内的最早一批集中营在德国本土建立。随着纳粹势力扩张至欧洲各地,第三帝国在德国境内及欧洲其他占领地区共建立了27座主要集中营及1000多座卫星营。有关第三帝国的研究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深入,但迄今为止,集中营系统的整体历史仍是一片空白。没有人展现集中营漫长的完整发展画卷,也没有人讲述其中之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不论是行凶者还是受害者,还有那些生活在普里莫·莱维口中“灰色地带”的人。

 

基于多年的调查研究,尼古劳斯·瓦克斯曼不仅融入了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还呈现了对集中营功能和组织的分析和阐述。通过审视集中营内的生与死,瓦克斯曼将纳粹政权及其集中营系统第一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营是纳粹的恐怖统治机器,反映了纳粹领导人最偏执的追求和最深刻的执念;集中营也是巨大的价值扭转器,将对一切所谓的国家敌人的极端暴力、折磨和谋杀正常化及合法化。

 

作者简介

 

尼古劳斯·瓦克斯曼(Nikolaus Wachsmann),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教授,主攻现代欧洲史。著有获奖图书《希特勒的监狱:纳粹德国中的合法恐怖》(Hitler’s Prisons: Legal Terror in Nazi Germany), 联合编辑《纳粹集中营,1933~1939:纪实历史》(The Nazi Concentration Camps, 1933-1939: A Documentary History)和《纳粹德国的集中营:新历史》(Concentration Camps in Nazi Germany: The New Histories)。

 

译者简介

 

柴茁,外交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翻译硕士,外交学院英语与国际问题研究专业文学学士,曾在外交学院科研处工作,现为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编辑。工作之余从事历史与国际关系方面的翻译,译有《凯南传》。

 

本书荣誉

 

★ 2016年马克·林顿历史奖 

★ 2015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入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大屠杀类别

《华尔街日报》2015年度图书 

 

这本书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尼古劳斯·瓦克斯曼是完整写出纳粹集中营历史的第一人,他用单一的叙事视角写出了推动集中营系统萌芽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这一恐怖之地发展的环境,以及受害者是如何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来记录和纪念的。本书是进一步深入了解第三帝国的必读之物。

——《灭绝的年代: 纳粹德国与犹太人,1939~1945》作者、普利策奖得主索尔·弗里德兰德尔

 

这是所有语言中对纳粹集中营历史最充分、最全面的记载:杰出的研究、引人注目的细节和令人信服的分析,易读且权威。这本书是非凡的成就,很快就会成为该领域的必读之作。

——“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爵士

 

难以想象尼古劳斯·瓦克斯曼写出了这样一部宏伟之作,它必然会成为描写纳粹集中营的典范,永远不会被超越。瓦克斯曼针对纳粹集中营这一冷酷却极为重要的主题,展开了海量的文献检索并四处搜集资料,最终为我们呈现了扣人心弦且综合权威的研究。

——伊恩·克肖

 

伟大的学者精神铸就的不朽研究……痛苦的人性本质和海量的丰富细节……瓦克斯曼赋予了读者难以想象的真实感。这是他伟大的成就。

——罗杰·科恩,《纽约时报书评》

 

《纳粹集中营史》是一部权威的历史著作……瓦克斯曼先生实际上是集德国与英国学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佳研究之大成:海量但谦逊的详尽研究,并注重对个体和细节的叙述。

——蒂莫西·斯奈德,《华尔街日报》

 

《纳粹集中营史》是以最高水准撰写的历史书籍,无愧为过去十年中描写第三帝国最杰出的著作之一。作者尼古劳斯·瓦克斯曼是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一名历史学教授,他将第三帝国那些似乎最常见,却鲜为后世所知的现象成功地传递给了读者……我们一直以来欠缺的是对整个纳粹集中营系统发展和特性的综观分析。如今我们看到了,而且再无须重复研究。事实上,任何真正对第三帝国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马克·马佐尔,《金融时报》

 

恢宏之作……必不可少,极度冷静……很难有比这更有力、更具教育性的书籍讲述这段痛苦的历史,必然要再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后来者居上。

——简·卡普兰,《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令人极为钦佩……瓦克斯曼创造了对纳粹集中营的标准历史著作……《纳粹集中营史》是历史学者能够到达的顶峰。

——《BBC历史杂志》

 

目录

 

·上册·

 

示意图列表

序幕

第1章 早期集中营

血腥的春天和夏天

协调

公开的恐怖

第2章 党卫队集中营体系

永久例外

集中营党卫队

囚犯的世界

第3章 扩张

社会边缘分子

强制劳动

犹太人

第4章 战争

战时的集中营党卫队

毁灭之路

苦难无边

第5章 大规模灭绝

杀死弱者

处决苏联战俘

致命的乌托邦

第6章 大屠杀

奥斯维辛和纳粹的最终解决方案

死亡工厂”

种族屠杀和集中营体系

 

·下册·

 

第7章 污秽丑恶之地——世界的肛门

东方的犹太囚犯

党卫队的日常

掠夺和腐败

第8章 经济与种族灭绝

奥斯瓦尔德·波尔和党卫队经济与管理部

奴工

小白鼠”

第9章 不受约束的集中营

最终时刻

卫星营

外面的世界

第10章 不可能的抉择

被胁迫的社区

审头

反抗

第11章 死亡或自由

终结的开始

启示录

最后的几周

 

终曲

 

附录

致谢

图片来源说明

文献来源

索引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