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新书速递|谢心阳:《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出版

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1-08-30 17:12   浏览量 631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01

内容简介



互动语言学着力探寻行为和互动之间的互育关系。互动语言学研究既关注会话序列位置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主张超越单句视角,以位置敏感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也关注语言形式在互动中所实现的社会交际行为,关注“所言”之“所为”,聚焦语言形式与社会交际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本书以互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从回应角度探究问的本质,从“问-答”互动出发,希望能够更好地对问与答在形式上的不对称现象作出解释。


02

主要内容


“问”是言者向对方要求获取信息或确认信息的行为,“问”的行为本质上是建立在互动双方认识不平衡基础上的。问对答在语言形式和社会交际行为上有较强的限制性,答者基于不同的互动目的,会相应地遵守或突破问句限制。因而,问与答在互动中呈现形式和功能上的不对称,这也是本书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互动语言学着力探寻行为和互动之间的互育关系,既关注会话序列位置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主张超越单句视角,以位置敏感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也关注语言形式在互动中所实现的社会交际行为,关注“所言”之“所为”,聚焦语言形式与社会交际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本书从问答在汉语口语中的互动过程出发,试图勾勒汉语口语的回应系统,并从回应出发,进一步认识“问”的本质。


以下分章简述本书内容:


第一章简要介绍互动语言学视角对疑问的研究、互动语言学所关注的疑问句研究课题,以及其提供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并据此提出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第二章简单介绍了互动语言学基于英语自然口语所建立的回应系统


第三章对口语对话中是非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进行探讨。


第四章对口语对话中的转换型回应进行探讨和分类,以此探讨转换型回应在互动中的作用,以及问者的应对策略。


第五章对口语中的不确定性回应进行探讨,重点探讨了答者使用不确定性回应的表现及其内部分类,并探讨互动双方的应对方式,进而说明当疑问的基本要求无法达成时的互动后果。


第六章对口语中的疑问式回应进行分类和探讨,旨在说明疑问式回应的本质是什么,疑问式回应又对互动造成了哪些影响,及其问答双方的回应方式。


第七章重点探讨陈述式疑问句。试图说明,互动交际中,在缺乏句法等手段,韵律特征也不显著的前提下,陈述式疑问句是如何被识解为疑问句的。


第八章是结语,对汉语自然口语回应系统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疑问的本质,提出从互动语言学角度来看,疑问和回应还有哪些可以继续研究的课题。


03

汉语口语的回应系统


在互动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研究者看来,会话最为重要的特性就是序列性;而会话是序列组织着的,这几乎是会话分析最重要的“教条”(Stivers,2013)。在日常互动中,我们通过语言形式所行使的社会行为也是序列依次发生的,包括我们所探讨的疑问和回应。而疑问和回应也正是会话序列中一种非常典型的序列形式——相邻话对(adjacent pairs)。Schegloff和Sacks(1973)曾对相邻话对做过如下定义:

(1)由两个话轮构成;

(2)由不同说话者产出;

(3)毗邻而置;

(4)有相对的顺序,第一对部(first-pair parts)先于第二对部;

(5)话对两部分类型关联,第一对部类型对应着特定的第二对部类型。

当然,问答并不是唯一的相邻话对,例如打招呼(greetings)、告别(farewell)、邀请和接受/拒绝等都是常见的相邻话对。


正因为问答是一种典型的相邻话对,所以才会有问句对答句的种种限制;正因为问句对答句的种种限制,问者才会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自己的互动需要。而答者也才会在回应中,根据自己的认识状态和对问句的态度与理解,选择相应的回应,推动互动继续进行。


之所以结合问句与回应进行研究,强调研究疑问必须结合回应,就是因为互动过程是一个互动参与者不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问者在编码问句的时候要考虑他希望答者怎样回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设计”(question design);而答者在回应过程中,一方面涉及如何识解问者的问句,另一方面也涉及他如何编码自己的回应。接下来,问者再基于对答者回应的识解,确定下一步的回应策略,互动也就是这样一步步展开并持续进行的。


作为语言使用者和互动参与者,我们在自然会话中产出的语言和对方所接受并识解的语言很可能是有偏差的,更何况互动参与者出于自己的互动需要,还有可能有意地“错解”。


我们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只有准确地认识回应,才能更好地认识疑问。以往研究对汉语某一种回应类型的分析多,而对汉语回应系统的探讨少。而基于汉语口语语料,从会话分析和互动语言学视角出发对汉语回应系统进行讨论的则又少之。本书的讨论可以算是在这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


本书第二章对互动语言学主要基于英语自然口语所建立的回应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我们所构建的汉语口语回应系统,主要基于该系统,但是在两方面有所调整。其一是结合汉语自身特点,针对汉语与英语的一些不同进行了调整。其二是结合语料和相关理论,对原有系统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


任何一种语言的回应系统,层层分类的第一层都应该是有回应和无回应的区别,这是从逻辑上划分出来的类。第二层则是在有回应的类别中,区分答案性回应和非答案性回应。一方面,答者可能会对不确定性回应做出解释,从而缓和不确定性回应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单纯的不确定性回应,问者可能只是终结会话序列,不再追问,也可能不再考虑所需的信息,而给出更为笼统的观点。同时,不确定性回应一方面代表了答者对于信息的不知晓或不确定,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答者对回答疑问本身的抗拒态度。


第六章讨论另一种非答案性回应是疑问式回应,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会话分析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他发修正。答者认为问句在产出、接受或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因而发起修正,要求问者解决该问题,以保障互动顺利进行。第二类疑问式回应就是除他发修正以外,其他用疑问式所做的回应。这一类回应答者的目的并不在于发起修正,而是希望通过发问更好地回答问者之前提出的问题。在总的互动目的上与他发修正相似,但是在发问的具体目的上有所不同。


答案性回应我们也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无标记回应和转换型回应。第三章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汉语口语中疑问的无标记回应,主要包括是非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在答案性回应中,英语区分类型相合回应和类型不相合回应(Raymond,2003),由于英语是典型的是否型语言,这种区分较易做出。但是在汉语中简单重复型回应和完全重复型回应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因而我们将单词型回应和重复型回应都作为汉语的无标记回应处理。对于特殊疑问句,我们基本上依照Thompson、Fox和Couper-Kuhlen (2015)对特指性特殊疑问句和讲述性特殊疑问句所做的区分,认为汉语中对特指性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是单词/短语,对讲述性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则是多小句。


另一类答案性回应是转换型回应,所谓转换型回应事实上就是答者在对问题设计有质疑的情况下,通过突破问句的某些限制,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强化自己的认识权威性,完成自己的互动需求。而规程转换型回应则代表了答者对问者很大程度的反抗态度,因而也是答案性回应中最边缘的成员。由于问句规程分为行为规程和话题规程,所以针对问句规程所做出的转换型回应也分为这两种,或是未遵照问句所要完成的社会行为,或是撇开问句所设立的话题。虽然问者可以间接推知所要获得的信息,但是问答双方在互动上的困难也是较为明显的,需要在后续话轮中通过其他手段进行弥补。


04

作者介绍


微信图片_20210830170455.png


谢心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和互动语言学。



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978-7-5201-8578-3)_立体书影.png

《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

谢心阳 著

2021年7月出版 定价:98元

ISBN 978-7-5201-8578-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默认标题_动态横版二维码_2021-08-30-0 (6).gif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