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 | 文学2023年度书单(中)
作者: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4-01-31 浏览量 100


当文字以媒介的方式,用来表达对客观世界和主观的认识时,其方式和手段,不单单是具有记录性质,而且还被赋予思想和情感,具有了艺术之美。这种文字便可以称谓文学。


文学不仅是诗意的主观表达,还是客观文化的呈现,它可以穿透时空展现人们的生活。在文学营造的世界里,我们感受艺术,提升自审美,促使我们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认识自我。


本期万象君为读者整理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与大家相见的文学方向的16本图书,类别涵盖中国近现代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让我们以书为鉴,与书为友,一起探寻文学的美好。


中国近现代文学




“古文运动”叙述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赵鲲 著

2023年3月出版/98.00元

978-7-5228-0519-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从阐释学以及古今通变的角度,梳理了古文运动自中唐发生,历经宋、元、明、清,至20世纪40年代的叙述史,并对“古文运动”叙述与中国文章的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古文运动”这一术语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物,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对以古文传统为核心的古典文学的反叛、思辨中发轫的。现代以后的“古文运动”叙述对于中国文学转型期文学观的转变,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叙述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既是对“古文运动”这一千年叙事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以及中国文学古今通变研究的一个新探索,视野开阔,立意新颖。





吴汝纶诗文研究


周小艳 袁帅 魏星宇 吴松山 曹晶晶 著

2023年12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2931-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吴汝纶由桐城派 “旁逸斜出”, 以调和唐宋、兼容中西的开阔眼光对桐城诗文进行了改造,为其增添了写照传声的现实功能,架起连接古典诗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此外,吴汝纶长期致力于教书育人, 将自身文学思想施于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学派后进,为桐城学脉在清末民初这一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延续、发展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胡适诗歌翻译与中国新诗文化转型


蒙兴灿 熊跃萍 著

2022年12月出版/98.00元

978-7-5228-1006-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以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为背景,在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胡适的白话思想与白话译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学以及翻译诗学等理论,聚焦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嬗变、现代性探源及其翻译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态对诗歌翻译的驱动与制约作用,揭示了作为翻译主体的胡适在翻译这种社会文化行为中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呈现了胡适诗歌翻译从主题到形式、语言再到文化转型,使白话诗体最终成为诗歌翻译正宗的演进过程,阐释了在此过程中胡适白话译诗与中国新诗文化转型的互动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1917-1949)


侯敏 著

2023年6月出版/98.00元

978-7-5228-1734-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本体,以中西方文学思潮互动与博弈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厘清其发展脉络,明确其完整谱系。本书采用文献辨析法、文本细读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分析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一方面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学创作等文学现象,另一方面阐释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西方文学思潮的密切关联,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在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下的本土化过程,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必读书目。





重访“五四”

在语义与场域之间


褚金勇 著

2023年7月出版/98.00元

978-7-5228-1982-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五四”是研读现代中国文学不断重临的“起点”。百余年前,肩负着思想启蒙使命的知识先贤掀起了影 响深远的“五四”文学革命。自此,以“五四”为坐 标原点,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座鲜明的界碑,古典文 学走向终结,现代文学正式启航。“五四”文学革命 所蕴涵的民主、科学、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 义等思想元素无不流布着现代性的内涵,让我们至 今还在享受着它的文化余泽。本书借助《新青年》等 新文化元典回到历史现场,摒弃单一历史主体的历史 叙事,通过呈现“五四”场域中多元主体的语义表达 与思维路径,梳理知识界在文学革命方案的规划实施 中的话语竞合与群体聚散,从民主、科学、审美、经 济等多维角度探讨文学革命中具体而微的理论实践问 题,总结其成绩与遗产,剖析其隐患与流弊,并在此 基础上重新思考“五四”文学革命与 20 世纪中国语 言文学现代性演进之关系。





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

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考论


齐晓红 著

2023年10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1869-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讨论中国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需要重新思考几个问题,即文学是什么和大众是谁?如果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就无法理解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发生以及演变,并且也容易把文艺大众化的特殊内涵泛化为一般的如何使文艺普及于大众以及如何将大众提高到能接受文艺的程度的问题。文学和语言都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标准的客观存在,对它们是什么的认识和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关,大众也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所指的词汇,而是具有其历史阶段上的意味的。对大众的认识必须放到一个“关系”性的体系中来认识。作为1930年代的两种文艺类型——民族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双方所分别坚持的民族和阶级的立场互相对立,但是又互相涵盖。


本书与已有的研究中将现代文学中的“大众文学”只放在左翼文学叙述的框架之内评价其得失的做法不同,而是将大众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放在一个历史互动的“关系”性体系中来叙述。就研究方法而言,避免以往研究中存在着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思维模式,比如文学/政治、知识分子/大众等之间的关系也许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需要用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去强调运动发起的契机并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讨论问题。





杨易霖词学文集


刘军政 整理编辑

2023年12月出版/198.00元

978-7-5228-1087-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词学研究丛书”第二辑“民国时期河南大学词学名家文丛”之一。


杨易霖(1909~1995),本名雨苍,四川犍为孝姑人,曾入北京大学学习,受到章太炎点拨,后拜入邵瑞彭门下学词。1931年邵瑞彭到河南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杨易霖追随而至,进入河南大学继续研习词学。此外,他还参加了邵瑞彭组织的师生词社唱和活动,其唱和词结集为《山禽余响》。邵瑞彭在开封去世后,杨易霖返回四川从政,遂淡出词学研究领域。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汇集整理杨易霖词学文献的著作,内容包括《周词订律》《词范》《杨易霖词》《紫阳真人词校补》《读词杂记》。其中,《周词订律》是中国词学史上第一部四声谱兼平仄谱的词谱著作。


本书的整理出版,希望为词学研究者深入了解词学家杨易霖的学术成就提供帮助,为词律学、词选学、道词研究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空间理论视域下抗战时期小说研究


张谦芬 著

2022年12月出版/98.00元

978-7-5228-1304-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以空间理论作为视角,考察抗战时期文学空间与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民族战争改变了文学活动的外部空间,也改变了文学场域的内部组成。抗战时期中国各区域文学空间隔而不绝,文艺政策、出版制度有同有异。文化人在不同空间中聚合、星散,动荡辗转中的文化对流重造了作家、也重造了文学。救亡语境的深化、民间文化的融入、五四精神的沉潜,促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新世纪乡土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常”与“变”


姬亚楠 著

2023年10月出版/88.00元

978-7-5228-2341-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1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处于现代转型不断加速的关键时期,全球化、市场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国乡村。中国乡村成为多种文化碰撞融合之地,乡村日常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中国乡土小说创作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生长出与众不同的、令人兴奋的新的特质。《新世纪乡土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常”与“变”》在日常生活空间转变的背景下,从乡村土地、乡村风俗、权力书写、伦理关系四个方面对新世纪乡土小说创作的“常”与“变”进行整体性研究,阐释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文学意义与当代价值。




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话语型构


吴玉杰 郑思佳 孙冬迪 李佳奇 等著

2023年4月出版/98.00元

978-7-5228-1599-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对中国当代文学素材的叙述构成中国当代文学史。因史料的“封存”与“解禁”、历史素材的累积与挖掘、事实领域的发现与拓展、史学观念的更新与嬗变,中国当代文学史“常写常新”。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大历史的话语造型、小历史的话语策略以及文本史与精神史、心灵史的话语融合中不断建构不同的叙述话语,使其呈现历史化、整体观、图志式、口述史、编辑体等多种话语形态。版本的修订与更迭,表征着文学史观或显或隐的变化,这在潜在写作、先锋写作、女性写作、青春写作等分类选择的话语表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学者不仅以高度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史书写实践之中,更运用知识考古学以重写的勇气、重返的姿态以及现代性反思思维进行文学史研究的话语阐释,为文学史书写与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本书从中外比较视域的角度审视文学史书写的文本选择与视点聚焦、观照维度与内外结构,有助于丰富文学史的书写实践。





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


李遇春 等著

2022年12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0887-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从新旧论争的角度探讨近百年来现代中国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的基本问题。虽然与文化意义上的新旧之争直接相关,但回到文学和文体意义上探讨新旧之争是本书的出发点。在以新文学为中心的百年中国文学学术秩序中,包括旧体诗词在内的民族传统旧体文学长期以来遭到忽视或贬抑,但其实百年中国旧体诗词虽然历经多次新旧之争,如五四时期、抗战时期等,但依旧顽强地延续着漫长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现代命脉。百年中国旧体诗词的文体命运与现代通行的文学教育制度、媒介传播方式等有关。现代中国旧体诗词文献浩如烟海,随着新世纪学界与出版界对百年旧体文献的大规模发掘与整理,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另一侧面如同海面下的冰山,正在日益显露出来。惟有突破既有的新旧二元对立学术思维定式,方能客观地探讨近百年来不同诗人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成就,由此大力推进现代中国旧体诗词的经典化进程,迎接中华诗词传统在新世纪的文体复兴。





传记文学新论


许菁频 著

2023年5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1701-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为人的文学的集中体现,传记文学集真实性与文学性为一体,是对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之记录。从古代、现代至当代,传记文学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其间,虽然传记文学不论是审美特性还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备的精神内涵亘古不变,仍通过立体的、形象生动的人生样态映照社会现实,给人体悟、促人反思、赋予人积极乐之生活态度。


《传记文学新论》以古代自传文学、现代传记文学和当代传记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现象分析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厘清传记文学自古至今的演进过程,以示例选读佐证规律的探讨,揭橥其发展之堂奥。此书对彰显传记文学的阅读魅力,拓展传记文学研究的视野,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中国文学研究文摘

(2022年/总第2辑)


谷鹏飞 主编

杨遇青 陈然兴 执行主编

2023年5月出版/188.00元

978-7-5228-1788-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刊为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摘丛书之第二辑,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五个栏目,以“学术文摘”和“论点摘编”两种形式对2021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论文予以转载和推荐,并以栏目专家撰写的“主持人语”作综述与导读。入选论文经过栏目组初审、主编复审和同行专家的外审评议,力求在宏富丰硕的年度学术成果中,略其繁博,集其清英,摘选最具问题意识与原创思想的成果汇于一刊,展现中国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少数民族文学




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


吴佳妮 著

2023年7月出版/168.00元

978-7-5228-1814-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苗族古歌作为“叙事性文本”,是中国古代“曲合乐曰歌”的一份珍贵而独特的鲜活范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自成一体,是苗族建构自身文化系统、维系族群生存与延续的活的“本文”。


本书选取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作为主要对象,并从“审美”和“仪式”两个独特而又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视角切入,从五个方面展开对苗族古歌美学的深入研究:一是在界定苗族古歌内容范畴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苗族古歌的仪式性特征;二是解析苗族古歌的审美动机;三是探讨苗族古歌的审美诉求;四是分析苗族古歌的审美想象、审美形态,进而探讨审美意识特殊性形成与表达;五是选取《亚鲁王》和《仰阿莎》两首颇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为范例,分别进行循序渐进的深度分析,呈现苗族古歌审美特征更为具体生动的样貌。





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

以云南诸民族为例


苏义生 著

2023年5月出版/138.00元

978-7-5228-16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生态歌谣是活在民间的言语瑰宝,因而被称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亦是口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态歌谣是一部浓缩的民族语言史、风俗史、文化史。本书围绕原生态歌谣的修辞动因和修辞原则、原生态歌谣的修辞现象、原生态歌谣的修辞效果等问题开展研究,对云南少数民族汉调歌谣特有的修辞规律及价值进行阐释,以田野调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第一次对云南特有民族汉调歌谣颜色词的运用规律进行了厘定,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云南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修辞的模糊性、渗透性及独特性等特征。





海南黎族文学研究


石晓岩 陈小妹 著

2023年7月出版/148.00元

978-7-5228-2048-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黎族是海南岛的先住民,在海南岛上有3000年繁衍生息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少数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少数民族政策的落实,黎族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开始启动,“黎族文学”即得名于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黎族作家文学渐成规模。海南黎族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表现黎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民俗信仰和审美品格,完成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学书写和民族生命样态的诗意表达。















推荐阅读

年度盘点丨语言文字学2023年度书单
年度盘点 | 哲学2023年度书单(上)
年度盘点 | 哲学2023年度书单(下)
年度盘点 | 文学2023年度书单(上)






策 划:佟   譞

编 辑:商露元

审 校:吴   超 杜文婕 王霄蛟 杨  雪




用户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