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做书人】鸣沙:陈肖寒
鸣沙------“沙沉百里,铮铮其鸣。” 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和事件就像一个个深埋于地下的沙粒, 历史学著作的功能之一就是让这些沙子说话, 反映历史的真实,反映当事人的声音。 “鸣沙”丛书秉持学术品质至上的原则, 收入名家重磅作品和新秀优质、有冲击力的著作, 坚持“质良价美”的编辑、装帧和定价原则。
在过去的历史学研究中,我们很少提到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不就是读文献吗?最近一些年,我们突然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这样一种转向,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转向,还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发生的呢?即便是方法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和改变。过去说计量,主要是数字的简单计算。如今的计量,往往是在数学建模的基础上进行。我们需要新的方法。但是,新的方法、新的视角,和取得研究进步之间,并不能天然地画上等号。有了方法,又怎么应用到新的历史研究中去?最后,方法的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研究领域的拓展和转换,带来了新的问题,但究竟哪些历史题目值得做?
嘉宾
杨 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王 笛 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章 清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
胡 恒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
主持
陈肖寒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
鸣沙------“沙沉百里,铮铮其鸣。” 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和事件就像一个个深埋于地下的沙粒, 历史学著作的功能之一就是让这些沙子说话, 反映历史的真实,反映当事人的声音。 “鸣沙”丛书秉持学术品质至上的原则, 收入名家重磅作品和新秀优质、有冲击力的著作, 坚持“质良价美”的编辑、装帧和定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