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复苏态势,但在不确定不稳定的疫情和外部环境中,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风险挑战较多。
2022年,应适度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做好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稳量降负,注重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竞争等方面政策协调,既要防止相互掣肘,也要避免政策叠加共振。
2022年,建议做好以下重点工作:努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切实增强产业体系稳定性和韧性,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着力绘就共同富裕的民生底色,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990年,根据中央领导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课题组,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预测。同年底,《199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成果内部发行;次年底,《199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首次公开出版发行,业界称为“经济蓝皮书”。
“经济蓝皮书”坚持问题导向,敏锐捕捉经济形势变化和苗头性问题,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进行全方位深度分析,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内容涵盖宏观走势与政策展望,财政运行与税收分析,货币金融与风险防范,产业发展与低碳转型,投资、消费与对外贸易,就业、收入与共同富裕等。
本书坚持问题导向,敏锐捕捉经济形势变化和苗头性问题,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进行全方位深度分析,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内容涵盖宏观走势与政策展望,财政运行与税收分析,货币金融与风险防范,产业发展与低碳转型,投资、消费与对外贸易,就业、收入与共同富裕等。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时代开始了。在人工智能网络化时代,我们将面临不可预测和控制的风险。我们的社会是否已为迎接迎接这一切做好准备?面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难题和社会风险,我们当下又能做些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日本信息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多位前沿学者从国际化、专业化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社会政策和法律应对层面,提出了精彩的建议。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以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支撑,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关系的角度,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在中国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同时也对中苏分裂时期有关专家问题的一些争论做出了客观的评判和解释,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