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全3卷) 第三卷 文集;历史学;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 VIP

售价:¥39.9 ¥133
3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杨天石 傅高义(Ezra F.Vogel)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09 出版
ISBN:978-7-5097-7845-6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系列会议,第一次于2002年在哈佛大学召开。组织者决定第一次会议的重点应该放在受战争影响的中国的不同地区。第二次会议在夏威夷举行,其内容是战争的军事主题。第三次会议在日本的箱根町举行,关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四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其重点是战争期间各国的外交政策。本书即是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的结集,这些论文显示在中日战争中实际发生的情况要远远复杂于既有的认知。
[展开]
  • 有限的伙伴关系:1928~1944年中国与德国、苏联和美国的关系
    1. 导言
    2. 一 国民党的遗产及政策目标
    3. 二 中德关系
    4. 三 中苏关系
    5. 四 中美关系
    6. 结语
  • 抗战期间的外国军事援助与中外合作
    1. 一 德国顾问与德国军火输华
    2. 二 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
    3. 三 中美结盟与美国租借物资援华
    4. 四 简短的结论
  • 中日战争与日德中苏关系
    1. 序言
    2. 一 中德苏联合构想的起源
    3. 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准备和德国对中国的军事合作
    4. 三 中日战争下的日德中苏关系
    5. 四 第二次欧洲大战的爆发和日德意苏(中)关系
    6.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下的日德意苏(中)关系
    7. 六 结语
  • 中日战争时期的苏联、美国和国共统一战线
  • 围绕经由云南省的援华路线展开的国际关系问题
    1. 一 援华路线的封锁(1939年秋至1940年7月)
    2. 二 进驻法属印支北部与缅甸路线的重新开通(1940年7~11月)
    3. 结语
  • 抗战前夕的中日国交谈判
    1. 一 中国首先主动提出“三原则”与日本的回应
    2. 二 从东京到南京:中日关于三原则的谈判
    3. 三 中日调整国交谈判的停顿与再起
    4. 四 张群、川越茂的南京谈判
    5. 余论
  • 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 一 在饱受轰炸灾难的同时,为中国树立了“愈炸愈奋”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2. 二 制约了日本扩大侵略的既定军事战略,对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起到一定作用
    3. 三 促进了美英远东战略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英援华制日、美国参战和远东反法西斯阵线的形成
  • 重庆政治空间的东北因素
    1. 一 引言
    2. 二 《苏日协定》《共同宣言》在政治上的打击——东北的将来如何
    3. 三 走向开罗会议之路——收复东北之国际条件
    4. 四 结语
  • 中美特殊关系与美国关于战后国际格局的构想
  • 重塑中国形状: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思维与中国少数民族边疆
    1. 欧、亚“少数民族”异同
    2. “中国三个角落”的颜色
    3. “颜色”和“形体”政治
  • 华侨还是革命之母吗?
    1. 国民党华侨工作的遗产
    2. 重视华侨动员
    3. 面对各种竞争组织
    4. 东南亚的敌意
    5. 结论
  • 珍珠港事件前美国企业在华北的投资活动
    1. 一 前言
    2. 二 关闭个案——美国大来青岛分行
    3. 三 从“观望”到“合作”的个案——英美烟公司在华北
    4. 四 结论
  • 陈光甫、孔祥熙与中美经济关系的失败(1941~1944)
    1. 环球进出口公司
    2. 中美英平准基金会
    3. 美国五亿美元贷款
    4. 结论
  • 中美英平准基金会的运作与中国战时外汇管理
    1. 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美英平准基金的运作
    2.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平准基金会的工作
    3. 三 平准基金会运作中三方的矛盾
    4. 四 平准基金会运作的效果
  • 美国与中国战时生产局
    1. 一 美国与中国战时生产局的筹建
    2. 二 美国与中国战时生产局的运作
    3. 三 洛克使华与中国战时生产局的结束
    4. 结语
  •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与斯大林
    1. 一 蒋介石、斯大林谋求接近
    2. 二 蒋介石几次请斯大林“仗义兴师”
  • 抗战期间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的演变
    1. 双方第一次分歧
    2. 双方第二次分歧
    3. 双方第三次分歧
    4. 结语
  • 蒋介石与尼赫鲁
    1. 一 尼赫鲁访华,会见蒋介石,确定中印两党合作原则
    2. 二 蒋介石亲自策划戴传贤访印
    3. 三 蒋介石夫妇访印,渴望会见甘地与尼赫鲁,英印政府多方设限
    4. 四 蒋介石与尼赫鲁的三次谈话
    5. 五 蒋介石向英方进言,英印谈判失败
    6. 六 蒋介石要求罗斯福出面调停,罗斯福劝蒋不采取行动
    7. 七 蒋介石为甘地、尼赫鲁的被捕呼吁,不理睬丘吉尔的访华示意,拒绝纳粹德国“合攻印度”的拉拢
    8. 八 尾声
  • 战时中加关系
    1. 加拿大的对外政策与中国
    2. 传教士
    3. 加籍华人
    4. 战争
    5. 结语
  • 抗战胜利前后中法对于越南问题之交涉(1945~1946)
    1. 一 前言
    2. 二 越南问题之由来
    3. 三 中国军队入越受降
    4. 四 中法外交交涉
    5. 五 结语
  • 法国远东结盟论(1931~1940)
    1. 一 基于共同安全设想下调解中日冲突的努力
    2. 二 与中国的伙伴关系
    3. 四 与日本的伙伴关系
    4. 结论
  • 二战期间的中国海关:一个倔强的畸形儿
    1. 一 二战前海关的地位
    2. 二 二战爆发后的海关
    3. 三 “南进”之后:国民党与美国的兴起
  • 中日战争期间英国的外交及对中国政府态度的演变
    1. 战争的爆发(1937~1938)
    2. 战争的结束及其后果
    3. 中国作为强国?
    4. 冷战时代:英国和中国
    5. 共产主义的挑战
    6. 尾声
  • 中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对美“国民外交”
    1. 一 对美官方外交的局限性
    2. 二 中国国民党的战时对外宣传工作
    3. 三 对美“国民外交”工作的开始
    4. 四 中国外交和美国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
    5. 五 中国对美“国民外交”工作的终结
    6. 结语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所属图书
相关卷册(共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