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4) VIP

售价:¥76.8 ¥128
2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河南蓝皮书
李同新 陈东辉 张侃 潘艳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12 出版
ISBN:978-7-5228-2844-2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本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撰,系统概括了近年来尤其是2023年河南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全面梳理了当前河南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特点,剖析了河南社会发展面临的热点、难点及焦点问题,并对2024年河南社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4)》依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主线,对河南全省的民生建设、人口发展、社会治理、网络舆情、乡村发展、社会保障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解读。全书由总报告、发展篇、治理篇、调查篇、专题篇五个部分组成。总报告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社会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代表本书对河南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观点。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的攻坚之年。2023年以来,河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两个确保”目标,全力推进高水平社会建设,使全省经济社会运行稳定恢复、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民生福祉和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进与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同时,河南社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难题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省整体收入水平偏低,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就业形势总体严峻,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亟待破题。2024年,河南应主动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大力推进经济复苏,全力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不断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持续抓好抓实就业促进工作,加快构建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发展篇、治理篇、调查篇、专题篇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对现代化河南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深入剖析,客观反映了近年来尤其是2023年河南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2024年河南社会发展的态势趋向,提出了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
[1][1]黄晓勇:《2021年中国特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报告》,载黄晓勇主编《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2][2]马琳、刘梦:《2022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载郑永扣主编《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3][3]马琳、陈宁、张琼月:《2021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载郑永扣主编《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4][4]董璎慧:《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研究》,《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年第21期。 [5][5]陈友华、詹国辉:《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抉择》,《新视野》2020年第5期。 [6][6]周堃:《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治理:现实逻辑与推动路径》,《成人教育》2022年第7期。 [7][7]黄晓星、蒋婕:《治理现代化与社会建设: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分析进路》,《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0年第2期。 [8][8]陈伟东、吴岚波:《困境与治理: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机制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9][9]高风尘:《社区志愿者管理的“五环”工作法》,《中国社会工作》2019年第18期。 [10][10]张强、张元:《中国应急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前瞻——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观察》,《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11][11]王彦东、李妙然:《志愿服务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中的功能及发展路径》,《齐鲁学刊》2020年第6期。 [12][12]原珂、赵建玲:《“五社”联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河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13][13]朱健刚:《疫情催生韧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4期。 [14][14]张帆:《社区志愿服务的“麦当劳化”及其走向》,《兰州学刊》2020年第8期。 [15][15]卢艳齐:《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社区志愿者的角色困境与进阶路径》,《理论月刊》2023年第6期。 [16][16]《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2023年8月28日,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17][17]段成荣、秦敏、吕利丹:《我国农村留守妻子的分布与生存发展现状——基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南方人口》2017年第2期a。 [18][18]段成荣、秦敏、赖妙华:《我国留守妻子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17年第1期b。 [19][19]段成荣、程梦瑶、秦敏:《剧变中的我国留守妻子及其学术与公共政策含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c。 [20][20]梁栋、吴惠芳:《农业女性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农村性别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四川及山西三省的村庄实地调研》,《妇女研究论丛》2017年第6期。 [21][21]汪淳玉、吴惠芳:《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困境留守妇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22][22]罗卫国、唐永霞:《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留守妇女的新困境——基于甘肃省通渭县10个村庄的个案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23][23]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卢岚兰译,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1。 [24][24]叶敬忠、吴惠芳:《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5][25]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 [26][26]许传新:《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回顾与前瞻》,《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6期。 [27][27]廖全明:《转型期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问题的困境与突破》,《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28][28]杨照:《留守妇女生计重构视角下农业农村发展逻辑和趋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9][29]任义科、杨力荣:《婚姻合约的脆弱性:留守妇女精神出轨和行为出轨》,《南方人口》2014年第3期。 [30][30]吕芳:《农村留守妇女的村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以16省660村的留守妇女为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31][31]王洒洒、罗丞:《可持续生计分析视角下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第2期。 [32][32]汪淳玉、叶敬忠:《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留守妇女的新特点与突出问题》,《妇女研究论丛》2020年第1期。 [33][33]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西北人口》2006年第1期。 [34][34]白现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 [35][35]陈寒非、高其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分析与规制引导》,《清华法学》2020年第4期。 [36][3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7][37]杜鹏:《家庭本位: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底层逻辑》,《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第6期。 [38][38]风笑天:《“四二一”:概念内涵、问题实质与社会影响》,《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39][39]付伟:《家庭本位与村庄治理的底层逻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年第4期。 [40][40]贺雪峰:《如何再造村社集体》,《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41][41]焦若水:《家的复归与赋权:农村社会工作整合发展的文化基础》,《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42][42]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论纲》,《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 [43][43]刘炳辉、熊万胜:《人口流入型地区社会治理研究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44][44]刘亚秋:《“家”何以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社会性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45][45]彭希哲、胡湛:《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46][46]邬家峰:《生活化治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源性路径转向与实践——基于“赣南新妇女”运动的考察》,《江海学刊》2022第3期。 [47][47]吴帆:《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中国家庭变迁及政策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48][48]杨菊华:《家庭转变与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研究》,《社会发展研究》2022年第2期。 [49][49]杨菊华、何炤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人口研究》2014年第2期。 [50][50]周飞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社会学研究》2021年第6期。 [51][51]高丽茹、彭华民:《中国困境儿童研究轨迹:概念、政策和主题》,《江海学刊》2015年第4期。 [52][52]徐贝贝、胡艳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困境家庭儿童的社会保护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年第6期。 [53][53]南方:《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基于四个地区的多案例分析》,《中州学刊》2021年第9期。 [54][54]徐丽敏、徐永祥、梁毓熙:《需求与结构:现代家庭视角下困境儿童保护的政策研究——基于天津市第二批全国儿童社会保护试点区的案例分析》,《学海》2019年第5期。 [55][55]丁建定、方之瑜:《中国心理性困境儿童社会保护和支持体系的构建》,《江汉论坛》2019年第6期。 [56][56]薄春晓:《困境儿童社会保护服务机制研究——以N市三名困境儿童保护事件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7。 [57][57]冯晓丽:《困境儿童社会保护的实务研究——以南京市X机构困境儿童保护项目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8。 [58][58]陈鲁南:《“困境儿童”的概念及“困境儿童”的保障原则》,《社会福利》2012年第7期。 [59][59]黄晓勇:《2021年中国特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报告》,载黄晓勇主编《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60][60]马琳、刘梦:《2022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载郑永扣主编《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61][61]马琳、陈宁、张琼月:《2021年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载郑永扣主编《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62][62]董璎慧:《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研究》,《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年第21期。 [63][63]陈友华、詹国辉:《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抉择》,《新视野》2020年第5期。 [64][64]周堃:《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治理:现实逻辑与推动路径》,《成人教育》2022年第7期。 [65][65]黄晓星、蒋婕:《治理现代化与社会建设: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分析进路》,《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0年第2期。 [66][66]陈伟东、吴岚波:《困境与治理: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机制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67][67]高风尘:《社区志愿者管理的“五环”工作法》,《中国社会工作》2019年第18期。 [68][68]张强、张元:《中国应急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前瞻——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观察》,《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69][69]王彦东、李妙然:《志愿服务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中的功能及发展路径》,《齐鲁学刊》2020年第6期。 [70][70]原珂、赵建玲:《“五社”联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河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71][71]朱健刚:《疫情催生韧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4期。 [72][72]张帆:《社区志愿服务的“麦当劳化”及其走向》,《兰州学刊》2020年第8期。 [73][73]卢艳齐:《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社区志愿者的角色困境与进阶路径》,《理论月刊》2023年第6期。 [74][74]《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2023年8月28日,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75][75]段成荣、秦敏、吕利丹:《我国农村留守妻子的分布与生存发展现状——基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南方人口》2017年第2期a。 [76][76]段成荣、秦敏、赖妙华:《我国留守妻子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17年第1期b。 [77][77]段成荣、程梦瑶、秦敏:《剧变中的我国留守妻子及其学术与公共政策含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c。 [78][78]梁栋、吴惠芳:《农业女性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农村性别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四川及山西三省的村庄实地调研》,《妇女研究论丛》2017年第6期。 [79][79]汪淳玉、吴惠芳:《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困境留守妇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80][80]罗卫国、唐永霞:《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留守妇女的新困境——基于甘肃省通渭县10个村庄的个案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81][81]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卢岚兰译,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1。 [82][82]叶敬忠、吴惠芳:《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3][83]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 [84][84]许传新:《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回顾与前瞻》,《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6期。 [85][85]廖全明:《转型期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问题的困境与突破》,《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86][86]杨照:《留守妇女生计重构视角下农业农村发展逻辑和趋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87][87]任义科、杨力荣:《婚姻合约的脆弱性:留守妇女精神出轨和行为出轨》,《南方人口》2014年第3期。 [88][88]吕芳:《农村留守妇女的村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以16省660村的留守妇女为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89][89]王洒洒、罗丞:《可持续生计分析视角下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第2期。 [90][90]汪淳玉、叶敬忠:《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留守妇女的新特点与突出问题》,《妇女研究论丛》2020年第1期。 [91][91]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西北人口》2006年第1期。 [92][92]白现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 [93][93]陈寒非、高其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分析与规制引导》,《清华法学》2020年第4期。 [94][9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5][95]杜鹏:《家庭本位: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底层逻辑》,《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第6期。 [96][96]风笑天:《“四二一”:概念内涵、问题实质与社会影响》,《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97][97]付伟:《家庭本位与村庄治理的底层逻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年第4期。 [98][98]贺雪峰:《如何再造村社集体》,《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99][99]焦若水:《家的复归与赋权:农村社会工作整合发展的文化基础》,《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100][100]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论纲》,《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01][101]刘炳辉、熊万胜:《人口流入型地区社会治理研究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02][102]刘亚秋:《“家”何以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社会性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103][103]彭希哲、胡湛:《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104][104]邬家峰:《生活化治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源性路径转向与实践——基于“赣南新妇女”运动的考察》,《江海学刊》2022第3期。 [105][105]吴帆:《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中国家庭变迁及政策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06][106]杨菊华:《家庭转变与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研究》,《社会发展研究》2022年第2期。 [107][107]杨菊华、何炤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人口研究》2014年第2期。 [108][108]周飞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社会学研究》2021年第6期。 [109][109]高丽茹、彭华民:《中国困境儿童研究轨迹:概念、政策和主题》,《江海学刊》2015年第4期。 [110][110]徐贝贝、胡艳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困境家庭儿童的社会保护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年第6期。 [111][111]南方:《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基于四个地区的多案例分析》,《中州学刊》2021年第9期。 [112][112]徐丽敏、徐永祥、梁毓熙:《需求与结构:现代家庭视角下困境儿童保护的政策研究——基于天津市第二批全国儿童社会保护试点区的案例分析》,《学海》2019年第5期。 [113][113]丁建定、方之瑜:《中国心理性困境儿童社会保护和支持体系的构建》,《江汉论坛》2019年第6期。 [114][114]薄春晓:《困境儿童社会保护服务机制研究——以N市三名困境儿童保护事件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7。 [115][115]冯晓丽:《困境儿童社会保护的实务研究——以南京市X机构困境儿童保护项目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8。 [116][116]陈鲁南:《“困境儿童”的概念及“困境儿童”的保障原则》,《社会福利》2012年第7期。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所属图书
相关卷册(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