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生态保护视域下川西北地区农牧民本地非农就业转移研究

摘要

传统农牧业是调节川西北地区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在生态保护与建设及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就业模式脆弱、低效、不可持续的缺点被进一步放大。本文在梳理分析当地资源禀赋和农牧民就业心理以及特殊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应因势利导,积极培育特色生态农牧业、民族生态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及区域生态工业等绿色产业,拓宽农牧民就业空间,从而有力、有序、有效地促进农牧民本地非农就业转移。

作者

柴剑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和生态经济、民族问题研究。
龙磊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
  • 张晓玲:《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演变、维度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1期。
  • 王实:《边缘藏区生态农牧业发展思考——以四川省巴塘县为例》,《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
  • 何思妤:《甘青川藏区生态产业发展及实现路径》,《农村经济》2016年第10期。
  • 左停、赵梦媛、金菁:《突破能力瓶颈和环境约束:深度贫困地区减贫路径探析——以中国“四省藏区”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 杜明义、余忠淑:《生态资本视角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治理——以四川藏区为例》,《理论月刊》2013年第2期。
  • 景晓卫、林正雨、李晓:《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第4期。

生态保护视域下川西北地区农牧民本地非农就业转移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4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引言
  • 二 川西北地区农牧民就业现状
    1. (一)传统农牧业仍是主要就业方式
    2. (二)自身资本不足导致农牧民异地就业困难
    3. (三)产业结构单一致使农牧民就业方式匮乏
  • 三 生态保护约束下农牧民传统就业模式不可持续
    1. (一)传统就业模式下,农牧民生计不可持续
      1. 1.种植业生产效率低下
      2. 2.畜牧业陷入恶性循环
      3. 3.以资源索取为主的兼业行为不可持续
      4. 4.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2. (二)传统就业模式下,农牧民发展不可持续
    3. (三)传统就业模式下,研究区生态不可持续
      1. 1.草场过载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2. 2.过度索取破坏生物多样性
  • 四 生态保护、可持续生计与就业模式转变具有内在一致性
    1. (一)可持续生计促使农牧民就业模式转变,助力脱贫攻坚
    2. (二)生态保护契合藏区社会环境,符合农牧民就业心理
    3. (三)生态保护倒逼农牧民就业模式转变,促进可持续生计
    4. (四)生态保护、可持续生计及就业模式转变互为因果
  • 五 农牧民本地非农就业转移路径多元化探索
    1. (一)推动传统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农牧民绿色就业
    2.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农牧民非农就业转移
    3. (三)深挖地区文化内涵,依托文化产业改善农牧民就业结构
    4. (四)立足生态资源,促进农牧民向生态工业就业转移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