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互动网络及其再生产

摘要

没有什么自我孤悬一屿,个个都存在于关系构造中,现在的复杂程度更是前所未有。无论长幼、男女、贫富,人总归处在特定沟通渠道的“节点”上,不管这些节点可能多么不起眼。或者更准确地说,人始终处在往来聚散各种邮件的邮局里。 ——〔法〕 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后现代状况》 如果我有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我想要跟别人分享时,我一定会找留学生分享,我不会去找中国人说的。因为留学生他们能接受,能够理解我,我们是一个范围的。我们是收音机一个调频,他们会非常重视我说的话,觉得挺有意思的。但对中国人来说,我讲的不太有意思,我们和中国人不在一个频道上。(里尔别克,男,乌兹别克斯坦)

关键词

作者

马佳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教育学博士。曾在联合国维也纳秘书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机构工作(2010-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2018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法国波尔多大学法律与政治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获得法学学士、比较政治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12月)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二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6年9月)。先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资助。研究论文发表于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现代大学教育》等刊物。担任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教育学报》等期刊评审。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互动网络及其再生产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9.6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共同身份”:成为彼此的“情绪安全阀”
  • “他们都很忙,没有时间”:与中国学生的互动
    1. “找到聊天的话题并不容易”:与中国学生互动时的话题困扰
    2. “当中国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找我”: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互动的功利性特征
    3. “很难谈心事”:与中国学生互动的亲密程度评价
    4. “他们都很忙没有时间”:与中国学生互动的自我归因
  • “亦师亦友亦父母”:对教师的角色感知
    1. “问题解决者”:与教师互动的功能
  • “我们与他们”:互动网络的再生产
    1. “是否有认同感”:我群体和他群体的分类
      1. 来自先赋性关系
      2. 来自互动反馈
    2. “自己人”: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得
    3. “有堵墙在阻碍着我们”:文化距离还是心理距离的阻隔
    4. “有个替代性选择也是不错的”:边界的情境性和可伸缩性
  • 时空的结构性条件:对人际互动网络的强化
    1. “我们和他们不住在一起”: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住宿和学习空间分隔
    2. “我们想自己安排时间”:对留学生时间的制度性安排
  • 管理者的逻辑和留学生个体的逻辑
    1. 管理者的逻辑
    2. 留学生个体的逻辑
    3. 管理者的逻辑与留学生个体的逻辑的一致性、顺应与抵抗
  • 本章小结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