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结语

摘要

从全球背景出发,通过结合全球与地区两个层次对南太平洋地区主义进行历史案例研究,本书论证了第二章提出的核心命题:全球-地区多孔性提高,有利于南太平洋地区形成和提高排他性特定共同利益,有利于地区内岛国获得更大相对权力,从而促进地区内岛国主导地区机制、提供有效的地区公共产品,进而推进地区主义的本土化。本书还通过比较历史分析,验证了上述命题的否命题:冷战结束后,当全球-地区多孔性降低时,作为“半域外国家”的澳大利亚建立了对南太平洋地区机制的全面主导、提供地区公共产品,促使地区主义走向“再殖民化”。此外,本书还论证了地区公共产品的有效性高低维持或消解了特定的地区机制主导权。

关键词

作者

陈晓晨 法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治理、“一带一路”与南太平洋地区等研究,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太平洋方向建设路径研究”等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曾多次赴相关国家与地区实地调研。著有《美国大转向:美国如何迈向下一个十年》《寻路非洲:铁轨上的中国记忆》等。兼任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结语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2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研究结论:理论与历史
    1. 一 研究结论总结
    2. 二 理论和历史的“耦合”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不足
    1. 一 南太平洋地区主义的核心特征概括
      1. 1.全球背景下的地区主义
      2. 2.主权基础上的地区主义
      3. 3.以集体外交为中心的地区主义
      4. 4.和平协商的地区主义
      5. 5.多层次的地区主义
      6. 6.非传统安全的地区主义
    2. 二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