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史学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2年9月,主要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意在推动、组织、协调台湾史的学术研究,从科学建设的角度,对台湾历史进行综合研究,开展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国外学者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台湾史学术研究,为祖国统一与学术进步服务。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0.7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倾听历史:从史料史观之分到史论之合
    1. 一 史与论
    2. 二 史料与史观之分
    3. 三 文白与史论
    4. 四 倾听历史的原声
  • 对当代中国新史学发展趋向问题的反思
    1. 一 研究领域的新开拓:社会史与文化史
    2. 二 跨学科走向问题
      1. 1.历史人类学的引入
      2. 2.社会生态史与社会环境史的兴起
      3. 3.医疗(或医学)社会史的兴起
    3. 三 “求新”——构成新时期史学的主导诉求
    4. 四 “求真”:史学的根本诉求
  • “碎片化的历史学”:理解与反省
  • 方法的内外互补:“中国史”学界的中国与西方
    1. 一 渴望学术“翻身”与排外情绪
    2. 二 学术前沿中“西强中弱”的格局
    3. 三 以“外向与内向”视角的互通赶超西方学术
      1. 1.外向视角
      2. 2.内向视角
    4. 四 任重而道远
  • 历史合力论再检视
    1. 一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
    2. 二 两种历史合力说
    3. 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
  • 中国近代史漫议(三题)
    1. 一 近代史最根本的属性:近
    2. 二 中国近代的基本问题: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3. 三 主旋律:人的解放,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 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1. 一 “概念史”的内涵与特质
    2. 二 概念史方法对于认知中国近代史的特殊价值
  • 流动的思想
    1. 一 昆廷·斯金纳的“意图”与“语境”
    2. 二 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理论”
    3. 三 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研究
    4. 四 爱德华·萨义德的“理论旅行”和刘禾的“跨语际实践”
    5. 五 “意图”、“动力”和“谱系”
    6. 六 在流动中把握思想的内涵,揭示其意义
  • 从教学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1. 一 历史学专业初学者的学习现状及理论缺失之弊
    2. 二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中的“革命”
    3. 三 关于细节研究与知识基础
    4. 四 在教学中贯穿理论学习与思维训练的尝试
  • “数据”与史学研究
    1. 一 “数据平台”之缘起与宗旨
    2. 二 “数据平台”的优势与现状
    3. 三 大数据时代下的史学研究与“数据”
  • 从口述史视角回看当代史学史
    1. 一 关于“口述历史”
    2. 二 呈现受访者的自身意义体系
    3. 三 展示史学学者的生命历程
    4. 四 关于史学资深学者的人际网络
    5. 结语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新解
    1. 一 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不同理解
    2. 二 现代化范式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识上的错误
    3. 三 打破教条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
    4. 四 复兴范式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新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路径和近代中国国家资本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理论史的“法权分析”阶段
    1. 引言
    2. 一 封建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为论证中国农民的被剥削地位而引入的两个概念(1927)
    3. 二 从法权分析获得定义的“半封建”(1928)
    4. 三 从“半封建”到“封建”,再从“封建”到“畸形的资本主义”(1930)
    5. 结论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