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从主体性和公共性到“可行能力观”:残障社会工作研究的视角转换

摘要

残障研究从一开始以医疗模式为主,后转向以社会模式为主,而如今又有转向普同模式的可能性。隐含在这些转向当中的,是从对残障原因的关注转向对残障本体的关注。社会模式使障碍群体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但是研究者逐渐转向普同模式,这种转向的理论背景是从主体性向公共性靠拢。然而在主体性和公共性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认为结合主体性才能发展公共性,同时,也只有在具有公共性的社会环境下,主体性才能得以彰显。最后,通过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观来链接主体性和公共性,试图消解两者之间看似冲突的状态,在可行能力的理论框架下使主体性与公共性得以相辅相成的发展。

作者

张君安 ,上海商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社会转型和社会分层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丁瑜、李会,2013,《住院康复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充权:一个广州的个案研究》,《社会》第4期。
  •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2006,《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第12期。
  • 厄文·高夫曼,2013,《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
  • 范斌,2004,《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第12期。
  • 冯敏良、高扬,2017,《积极福利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政策的转向探析》,《残疾人研究》第2期。
  • 福柯,米歇尔,2007,《规训与惩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2000,《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2012,《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 森,阿马蒂亚,2002,《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国羽,2015,《障碍研究论述与社会参与:无障碍、通用设计、能力与差异》,《社会》第6期。
  • 萧易忻,2014,《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对“医疗化”的形构》,《社会》第6期。
  • 萧易忻,2016,《“抑郁症如何产生”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视角》,《社会》第2期。
  • 星加良司、蔡英实,2015,《试论残障社会模式的认识误区及其实践性陷阱》,转引自杨锃《残障者的制度与生活:从“个人模式”到“普同模式”》,《社会》第6期。
  • 杨琳琳,2016,《可行能力视角下残疾人就业的实现困境与完善路径》,《残疾人研究》第4期。
  • 杨锃,2014,《“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社会》第2期。
  • 杨锃,2015,《残障者的制度与生活:从“个人模式”到“普同模式”》,《社会》第6期。
  • 于莲,2018,《以可行能力视角看待障碍:对现有残障模式的反思与探索》,《社会》第4期。
  • Kleinman,Arthur. 1985..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Rindaldi,M.,Perkins,R.,McNeil,K.,et al. 2010.“The Individual Placement and Support Approach to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for Young People with First Episode Psychosis in the UK,” 19(6),481-491.
  • Tang,J.Y.,Wong,G.H.,Hui,C.L.,et al.2010,“Early Intervention for Psychosis in Hong Kong,the EASY Programme,” Early Intervention in Psychiatry,4(3),241-219.
  • Zola,Irving Kenneth. 1991.“Bringing Our Bodies and Ourselves Back in:Reflections on a Past,Present,and Future ‘Medical Sociology’,” 32(1):1-16.

从主体性和公共性到“可行能力观”:残障社会工作研究的视角转换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7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