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2017年中国公众气候认知数据细分研究

关键词

作者

王彬彬 ,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气候传播方向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专家组成员、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客座研究员,曾受邀担任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特别顾问。联合创建本土智库——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持参与的中国公众气候认知调研数据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多次引用,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做出独特贡献。2015年受邀作为发言人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巴黎归来话气变”媒体分享会。2018年出版专著《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由斯普林格·自然集团出版,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多元参与气候治理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2017年中国公众气候认知数据细分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2.1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中国城乡居民的气候认知度分析
    1. 一 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
      1. 1.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更高
      2. 2.城乡居民均大多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
      3. 3.城乡居民都更多地认为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
      4. 4.大多数城乡居民都担心气候变化
    2. 二 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
      1. 1.相比农村居民,城市居民认为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物种和子孙后代的影响程度更大
      2. 2.城市居民最担心空气污染加剧的影响,而农村居民最担心疾病增多的影响
      3. 3.和农村居民相比,更多的城市居民认为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互相影响
    3. 三 对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
      1. 1.城市居民更倾向于认为减缓政策更重要,农村居民相对倾向于认为减缓和适应政策同样重要
      2. 2.和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认为对各类问题应有的关注度普遍更高
    4. 四 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
      1. 1.城乡居民对中国加入并留在《巴黎协定》落实承诺的做法都持有高度的支持
      2. 2.城乡居民对中国政府努力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都给予很高的支持度
      3. 3.城乡居民普遍支持政府控制碳排放总量的政策
      4. 4.城市居民对政府的多项减缓措施的支持度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5. 5.城市居民对政府的多项适应措施的支持度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5. 五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
      1. 1.相比农村居民,城市居民中更多人使用过共享单车
      2. 2.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支持共享单车的出行方式
      3. 3.相比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对太阳能光伏板的认知更高
      4. 4.相比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更愿意为气候友好型产品支付更高成本
      5. 5.相比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更愿意为自己的碳排放埋单
    6. 六 气候传播效力效果评价
      1. 1.城市居民尤其更多地通过手机微信和官方网站获取气候变化信息
      2. 2.农村居民更关注社会新闻,而城市居民对经济和政治新闻更感兴趣
      3. 3.城市居民对大多数气候变化信息的了解期望程度高于农村居民
  • 第二节 基于性别的中国气候认知度分析
    1. 一 性别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对比
      1. 1.男性比女性更了解气候变化
      2. 2.男性和女性对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的感知力无显著性差异
      3. 3.男性和女性对气候变化引起原因的看法无显著性差异
      4. 4.男性和女性对气候变化的担心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2. 二 性别与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对比
      1. 1.男性和女性对个人经历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无显著性差异
      2. 2.男性和女性在“气候变化对不同方面的影响程度”上的认知无显著性差异
      3. 3.女性比男性更认为气候变化会导致疾病、干旱增加
      4. 4.男性更担心干旱、洪水、冰川消融,女性更担心疾病增多、饥荒和食物短缺
      5. 5.男性和女性均认为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互相影响,有协同性
    3. 三 性别与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对比
      1. 1.女性比男性更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一样重要
      2. 2.男性更赞同“企业/商业机构”应该做得多,女性更赞同“环保公益组织”应该做得多
      3. 3.男性认为中央应给予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健康和反恐等问题的关注度比女性高
      4. 4.男性和女性对八个需高度关注的问题的重要性认知差异显著
    4. 四 性别与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对比
      1. 1.男性和女性对中国2015年加入《巴黎协定》决定的态度无显著性差异
      2. 2.更多男性受访者非常支持中国继续留在《巴黎协定》落实承诺
      3. 3.更多男性非常支持中国政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4. 4.男性和女性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控制政策上的支持态度无显著性差异
      5. 5.男性比女性更支持政府采取“引导适度消费,鼓励使用节能低碳产品,遏制铺张浪费”的减缓措施
      6. 6.男性比女性更支持政府采取“气候适应型农业”的减缓措施,女性比男性更支持“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7. 7.更多女性受访者支持学校开展气候变化相关教育
    5. 五 性别与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对比
      1. 1.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多花二成钱购买气候友好型产品,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多花一成钱
      2. 2.男性比女性更愿意为自己的碳排放全价埋单
      3. 3.男性和女性使用共享单车的情况差异不显著
      4. 4.男性和女性对共享单车出行方式的支持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 5.男性比女性更了解家庭和单位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发电的用处
    6. 六 性别与气候传播效力效果评价对比
      1. 1.男性比女性更经常通过朋友和家人、报纸、官方网站获取气候信息
      2. 2.男性比女性更期望了解“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气候变化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个人可以采取什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3. 3.男性比女性更信任网络意见领袖,在企业、家人和朋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上存在显著男女差异
      4. 4.女性比男性更关注环境新闻
      5. 5.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和周围朋友、家人分享气候变化相关信息
  • 第三节 中国不同收入公众的气候认知度分析
    1. 一 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
      1. 1.越高收入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越高
      2. 2.较高收入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担心程度相对更高
    2. 二 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
      1. 1.一般来说,收入越高的公众认为气候变化对子孙后代和动植物物种的影响程度越高
      2. 2.中档收入公众对气候变化各类问题的危机意识相对更强
      3. 3.低收入公众更担心疾病增多,中高收入公众更担心空气污染加剧的影响
      4. 4.高收入公众更倾向于认为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互相影响
    3. 三 对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
      1. 1.低收入公众更倾向于认为减缓和适应政策一样重要,而中高收入公众则倾向于认为减缓政策更重要
      2. 2.中档偏高收入公众更倾向于认为各角色都应该再多做一点
      3. 3.中档偏高收入公众相对更关注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态保护及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4. 4.中档偏高收入公众更倾向于认为“空气污染”问题最重要
    4. 四 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
      1. 1.较高收入公众对中国加入《巴黎协定》的支持度相对更高
      2. 2.较高收入公众中非常支持中国继续留在《巴黎协定》者更多
      3. 3.高收入公众对政府控制碳排放总量的支持度相对较低
    5. 五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
      1. 1.收入越高的公众愿意为气候友好型产品支付更多的成本
      2. 2.收入较高的公众更愿意为自己的碳排放全价埋单
      3. 3.收入越高的公众使用过共享单车的可能性越高
      4. 4.收入越高的公众越支持共享单车的出行方式
      5. 5.高收入公众中听说过太阳能光伏板发的电可卖给国家电网的人更多
    6. 六 气候传播效力效果评价
      1. 1.高收入者更倾向于通过手机微信获取气候变化信息,中低收入者更多通过电视获取气候变化信息
      2. 2.收入越高的公众,对各气候相关信息的了解期望程度越高
      3. 3.高档收入公众更信任中央政府和科研机构,而中低档收入公众中最信任企业者居多,其次是中央政府
      4. 4.较低档收入公众对社会新闻关注度相对更高
  • 第四节 基于年龄的中国气候认知度分析
    1. 一 年龄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对比
      1. 1.35~44岁的公众比其他年龄组公众更了解气候变化
      2. 2.35~44岁的公众对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的感知力更强
      3. 3.65岁以上的公众比其他年龄组公众更倾向于认为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
      4. 4.各年龄组的公众担心气候变化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2. 二 年龄与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对比
      1. 1.65岁及以上的公众经历过气候变化影响的比例比其他年龄组公众高
      2. 2.各年龄组公众在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物种的影响程度上的认知差异更显著
      3. 3.各年龄组的公众认为气候变化会导致“动植物种类灭绝”增多的认知差异最显著
      4. 4.年龄越高的公众越担心“疾病增多”,年龄越低的公众越担心“空气污染加剧”和“冰川消融”
      5. 5.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公众比其他年龄组的公众更认为“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互相影响,有协同性”
    3. 三 年龄与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对比
      1. 1.各年龄组公众对减缓措施和适应措施的重要性认知无显著性差异
      2. 2.各年龄组公众在政府、媒体、企业/商业机构应该为气候变化发挥作用的程度上认知差异显著
      3. 3.各年龄组公众对中央应给予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的认知无显著性差异
      4. 4.相比其他年龄的公众,55~64岁年龄组的公众更倾向于认为“空气污染”最重要,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公众更倾向于认为健康、生态保护最重要
    4. 四 年龄与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对比
      1. 1.各年龄组公众对中国于2015年底加入《巴黎协定》决定的支持态度无显著差异
      2. 2.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公众比其他年龄组公众更支持中国继续留在《巴黎协定》落实承诺
      3. 3.各年龄组的公众对中国政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态度无显著性差异
      4. 4.各年龄组的公众对政府实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政策的支持态度无显著性差异
      5. 5.各年龄组的公众对“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减缓措施的支持态度差异最显著
      6. 6.各年龄组的公众对政府采取“加大沿海地区海洋生态修复力度”的适应措施支持态度差异最显著
      7. 7.各年龄组的公众对学校开展气候变化相关教育的支持态度差异不显著
    5. 五 年龄与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对比
      1. 1.25~34岁年龄组的公众更愿意多支付钱购买气候友好型产品
      2. 2.年龄越低的公众越愿意为自己的碳排放全价埋单
      3. 3.公众的年龄越低,使用过共享单车的比例越高
      4. 4.年龄越低的公众越倾向于支持共享单车出行方式
      5. 5.35~44岁年龄组的公众比其他年龄组的公众更了解家庭和单位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发电的用处
    6. 六 年龄与气候传播效力效果评价对比
      1. 1.各年龄组公众通过手机微信获取气候信息的使用差异最显著,年龄越低,使用手机微信了解气候信息的比例越高
      2. 2.各年龄组的公众对“个人可以采取什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期望差异最显著
      3. 3.各年龄组的公众对不同信息源的信任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网络意见领袖的信任差异最显著
      4. 4.45~54岁年龄组的公众比其他年龄组公众更关注环境新闻
      5. 5.各年龄组的受访者与周围朋友、家人分享气候变化相关信息的意愿无显著性差异
  • 第五节 中国不同区域公众的气候认知度分析
    1. 一 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
      1. 1.中部地区公众从没听说过气候变化的受访者比例相对更高
      2. 2.中部和东部地区公众对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感知程度更深
      3. 3.大多数公众认为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东北和西部地区中认为人类活动和环境自发变化共同引发气候变化的人相对更多
      4. 4.中部和东部地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担心程度相对更高
    2. 二 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
      1. 1.中部和东部地区公众认为气候变化对本国公众、自己与家人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
      2. 2.如果不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东北、西部地区公众更倾向于认为空气污染加剧、疾病增多、干旱和洪水等问题会增多
      3. 3.四个地区最担心空气污染加剧和疾病增多的受访者均相对更多
      4. 4.大多数公众认为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互相影响,东北和西部地区认为气候变化导致空气污染的公众相对更多
    3. 三 对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
      1. 1.西部地区公众更倾向于认为减缓和适应两类政策一样重要,其他地区公众更倾向于认为减缓政策更为重要
      2. 2.东北和西部地区公众相对更期待政府和媒体发挥更多或最多的作用,而在环保公益组织和公众自身的作用发挥上,中部地区公众表现出更高的期待
      3. 3.东北和西部地区公众认为生态保护重要的比例相对更高,而中部和东部地区公众则认为空气污染和健康问题更重要
    4. 四 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
      1. 1.东部和西部地区公众对中国继续留在《巴黎协定》并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支持度相对更高
      2. 2.东北和西部地区公众对中国政府努力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的支持度更高
      3. 3.东北和西部地区公众更支持中国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
      4. 4.东北和西部地区公众对减少碳排放和鼓励使用节能产品的相关减缓政策有更高的支持度
      5. 5.东北地区公众更支持防涝预警的适应政策,西部地区公众对关系人群健康的应急措施有相对更高的支持度
      6. 6.东北和西部地区相对更支持学校教育孩子们学习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5. 五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
      1. 1.中部和东部地区公众更愿意为气候友好型产品花更多钱,东北地区公众购买意愿最低
      2. 2.东部和中部地区公众相对更愿意为自己的碳排放全价埋单
      3. 3.相比东北和西部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公众对共享单车的使用率更高
      4. 4.各地区对共享单车出行方式的支持度均较高
      5. 5.相比其他地区,中部地区听说过太阳能光伏板发电用处的公众比例更高
    6. 六 气候传播效力效果评价
      1. 1.东部地区公众对各媒介的使用率相对更高,中部地区通过朋友和家人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公众比例更大
      2. 2.中部地区公众对各类气候变化相关信息的了解期望程度更高,而东北地区公众的了解期望程度相对更低
      3. 3.中部和东部地区公众对各类信息源的信任度整体较高,尤其非常信任中央政府
      4. 4.各地区均关注社会新闻,关注环境新闻公众比例最高的是中部地区
      5. 5.各地区绝大多数公众愿意和周围朋友、家人分享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其中西部地区分享意愿最高
  • 第六节 基于职业的中国气候认知度分析
    1. 一 职业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对比
      1. 1.更多的企业工作者和离退休人员了解气候变化
      2. 2.各职业背景的公众对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的认知无显著性差异
      3. 3.各职业背景的公众在“气候变化引起原因”上的看法存在显著性差异
      4. 4.在企业工作的公众更担心气候变化
    2. 二 职业与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对比
      1. 1.离退休人员经历过气候变化影响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在事业单位工作者
      2. 2.各职业的公众对气候变化影响子孙后代的认知差异最显著
      3. 3.各职业的公众对“空气污染”现象增加的认知差异最显著,在企业工作的公众比其他职业更认为“空气污染”现象会增多
      4. 4.相比其他职业,企业工作者更担心“空气污染加剧”
      5. 5.军人比其他职业公众更认为“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互相影响,有协同性”
    3. 三 职业与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对比
      1. 1.务农的公众比其他职业更倾向于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一样重要
      2. 2.各职业的公众对“政府”“媒体”“企业/商业机构”应发挥作用的认知差异显著,其中对“媒体”的认知差异最显著
      3. 3.各职业的公众在中央应给予“空气污染”的关注度上差异最显著
      4. 4.相比其他职业的公众,其他非就业者更关注空气污染、水污染,行政机关工作者更关注生态保护,学生更关注气候变化
    4. 四 职业与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对比
      1. 1.行政机关工作者更倾向于“非常支持”中国加入《巴黎协定》
      2. 2.行政机关工作者比其他职业公众更倾向于“非常支持”中国继续留在《巴黎协定》落实承诺
      3. 3.企业工作者更倾向于“非常支持”中国政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4. 4.行政机关工作者比其他职业公众更倾向于“非常支持”政府实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控制政策
      5. 5.不同职业的公众对政府采取的“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减缓措施支持态度的差异最显著
      6. 6.各职业公众对“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跟踪监测与评估”适应措施的看法差异最显著
      7. 7.各职业公众对学校开展气候变化相关教育的支持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5. 五 职业与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对比
      1. 1.“其他非就业者”的公众最愿意多支付钱购买气候友好型产品,其次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公众
      2. 2.学生最愿意为自己的碳排放全价埋单,其次是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公众
      3. 3.学生使用过共享单车的比例比其他职业公众高,其次是军人
      4. 4.在行政机关工作的公众更支持共享单车出行方式,其次是学生
      5. 5.在行政机关工作的公众比其他职业更知道家庭和单位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发电的用处
    6. 六 职业与气候传播效力效果评价对比
      1. 1.各职业的公众通过“手机微信”获取气候信息的使用情况差异最显著
      2. 2.各职业的公众对“气候变化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的期望了解程度差异最显著
      3. 3.不同职业的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情况差异最显著
      4. 4.职业为“无业”的公众比其他职业公众更关注环境新闻
      5. 5.离退休人员更愿意和家人、朋友分享气候变化相关信息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