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家庭亲近指数报告(2020)

摘要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庭是社会的纽带,家庭文化影响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社会压力的增大和手机等科技产品的普及挤占和影响着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和沟通的方式,中国家庭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因素的挑战,家人之间的“关系疏离”成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课题以典型家庭面对面深度访谈和线上定量调研为主要方法,以“亲近感”为核心,通过亲近指数的研究,深度解读了当下中国家庭的亲近感现状,提出了增强家庭亲近感、营造家庭氛围和文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作者

肖明超 ,中国家庭亲近指数项目组总策划,知萌咨询机构创始人兼CEO,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社会文化与消费趋势、互联网与营销创新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易正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脉》,《现代企业文化》2012年第12期。
  • 戴烽:《家文化视角下的公共参与》,《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 王继华:《家庭文化学》,人民出版社,2010。
  • 吴圣刚:《论当代家庭文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 葛晨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Z1期。
  • 陈显威:《论家庭文化的教育功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 唐娅辉:《论家庭文化的嬗变与重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 刘宝驹:《现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变化研究》,《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 周长洪:《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几个特征及其思考——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 沈江茜、蔡弘:《家庭功能弱化与外化下家庭发展与政策选择》,《宿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 熊金才:《家庭结构的变迁与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8期。
  • 唐青秋:《从媒介情景论视角下看微信群中的家庭关系》,《新闻传播》2017年第2期。
  • 张晨阳:《互联网对现代家庭关系的影响——基于媒介情境论的思考》,《今传媒》2016年第12期。
  • 张杨波:《代际冲突与合作——幼儿家庭照料类型探析》,《学术论坛》2018年第5期。
  • 吕子晔、赵冰:《关于农村全流动家庭夫妻关系的研究》,《农家参谋》2019年第9期。
  • 李艺敏、吴瑞霞、李永鑫:《城市居民的婚姻倦怠状况与婚姻压力、离婚意向》,《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第8期。
  • 杨君:《关系型家庭:城市中老年家庭的生活特征与个体化悖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 唐灿、陈午晴:《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调查》,《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家庭亲近指数报告(2020)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9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方法
    1. (一)调查对象
    2. (二)测量工具
    3. (三)数据处理
    4. (四)指数计算方法
      1. 1.关于数据的信度、效度
      2. 2.关于指数的计算方法
      3. 3.关于指数的数据说明
  • 三 研究发现
    1. (一)指数总发现
    2. (二)家庭亲近指数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3. (三)家庭亲近感面临的八大挑战
      1. 1.忙碌与焦虑:1/3的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失陪”
      2. 2.被挤压的沟通:家人面对面沟通时间在减少
      3. 3.被手机夺走的亲近感:虚拟的高频互动抢走了深度的陪伴
      4. 4.夫妻关系的隐形疏离:“婚姻倦怠”值得关注
      5. 5.亲子关系:低质量的陪伴与父亲的缺位
      6. 6.年岁渐老的父母:情感需求常被年轻人忽视
      7. 7.年轻人对私域空间的追求:家居话语权的旁落
      8. 8.家居氛围里的关系投射:被冰冷界面约束的亲近感
  • 四 对策与建议
    1. (一)情感的弥合:主动、有意识地亲近表达
    2. (二)空间的营造:温馨的家居设计提升亲近感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