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政治机会、话语机会与抗争空间的生产

摘要

本文从行动者的视角出发,以社会运动理论为基础,探讨一起由反对垃圾站选址的集体抗争促成其重新选址的过程和因素。文章发现,所在城市特殊的权力结构、利益联盟间的关系和政治盟友的支持等政治机会,以及公共领域的话语机会,经过行动者的建构和利用,被营造为抗争的政治和话语空间。在这两股空间力量的促动下,决策部门做出回应并最终变更政策议程。文章认为,客观的政治机会结构和话语机会结构以及行动者对之进行的策略性应用,共同塑造了抗争的结果。而在当下的行动环境下,话语机会的出现和扩张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情境下集体抗争行动的发展和结果愈发具有重要的意涵。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卜玉梅,2012,《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社会学研究》第6期。
  • 卜玉梅、周志家,2015,《西方“话语机会结构”理论述评》,《社会学评论》第6期。
  • 陈鹏,2010,《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第1期。
  • 陈晓运,2012,《去组织化:业主集体行动的策略——以G市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事件为例》,《公共管理学报》第2期。
  • 陈映芳,2006,《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学研究》第4期。
  • 陈映芳2008,《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社会学研究》第3期。
  • 陈映芳2010,《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社会学研究》第4期。
  • 蒂利,查尔斯、西德尼·塔罗,2010,《抗争政治》,李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 冯仕政,2013,《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管兵,2013,《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社会学研究》第4期。
  • 郭于华、沈原,2012,《居住的政治——B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开放时代》第2期。
  • 何艳玲,2005,《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3期。
  • 何艳玲、钟佩,2013,《熟悉的陌生人:行动精英间关系与业主共同行动》,《社会学研究》第6期。
  • 黄冬娅,2011,《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第2期。
  • 黄荣贵、桂勇,2009,《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 黄晓星,2012,《“上下分合轨迹”:社区空间的生产——关于南苑肿瘤医院的抗争故事》,《社会学研究》第1期。
  • 姜姗姗,2013,《邻避抗议如何影响政府政策——以澳门为例》,《当代港澳研究》第3期。
  • 黎相宜,2009,《精英型与草根型框架借用比较失地农民与知识精英的集体抗争》,《社会》第6期。
  • 刘能,2004,《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时代》第4期。
  • 刘子曦,2010,《激励与扩展:B市业主维权运动中的法律与社会关系》,《社会学研究》第5期。
  • 施芸卿,2007,《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社会学研究》第2期。
  • 石发勇,2005,《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学海》第3期。
  • 孙玮,2007,《“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厦门P 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第3期。
  • 塔罗,西德尼等,2011,《社会运动论》,张等文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佟新,2006,《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第1期。
  • 夏瑛,2014,《从边缘到主流:集体行动框架与文化情境》,《社会》第1期。
  • 肖唐镖、孔卫拿,2011,《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国内研究的考察与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2期。
  • 俞志元,2012,《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
  • 曾繁旭、黄广生、刘黎明,2013,《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开放时代》第3期。
  • 张磊,2005,《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社会学研究》第6期。
  • 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郑震,2010,《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研究》第5期。
  • 朱海忠,2011,《西方“政治机会结构”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第6期。
  • 朱健刚,2011,《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以广州南园的业主维权为例》,《社会》第3期。
  • Benford,Robert D. & David A.Snow 2000,“Framing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
  • Ferree,M.M.,William Anthony Gamson,Jürgen Gerhards & Dieter Rucht 2002,Shaping Abortion Discourse: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Fuchs,Gesine 2013,“Discursive Opportunity Structures and Legal Mobilization for Gender Equality in Four Countries 1996-2006.”(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954028)
  • King,Leslie & Ginna Husting 2003,“Anti-abortion Activism in the US and France:Comparing Opportunity Environments of Rescue Tactics.” Mobilization: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3.
  • Koopmans,Ruud & Jasper Muis 2009,“The Rise of Right-Wing Populist Pim Fortuyn in the Netherlands:A Discursive Opportunity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5.
  • Koopmans,Ruud & Paul Statham 1999,“Ethnic and Civic Conceptions of Nationhood and the Differential Success of the Extreme Right in Germany and Italy.” In Marco G.Giugni,Doug McAdam & Charles Tilly(eds.),How Social Movements Matter.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Koopmans,Ruud & Susan Olzak 2004,“Discursive Opportunit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Right-Wing Violence in Germa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
  • McAdam,Doug 1996,“Conceptual Origins,Current Problems,Future Directions.” In D.McAdam,J.D.McCarthy & M.N.Zald(eds.)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Political Opportunities,Mobilizing Structures,And Cultural Framing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cCammon,Holly J.et al. 2007,“Movement Framing and Discursive Opportunity Structures:The Political Successes of the US Women’s Jury Movem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
  • Molaei,Hamideh 2014,“Discursive Opportunity Structur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Media to the Success of Social Movements in Indonesia.”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ahead-of-print)1.
  • Noonan,Rita K. 1995,“Women Against the State:Political Opportunities and Collective Action Frames in Chile’s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Sociological Forum 1.

政治机会、话语机会与抗争空间的生产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6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引言:从政治空间到话语空间
  • 二、理论基点和脉络
  • 三、案例概述及研究方法
  • 四、政治机会的获取与抗争政治空间的生产
    1. (一)政治接触渠道
    2. (二)利益团体与政府的关联
      1. 1.环评机构与政府
      2. 2.运营企业与政府
    3. (三)政治盟友的支持
    4. (四)抗争政治空间的生产
  • 五、话语机会的支撑与抗争话语空间的生产
    1. (一)话语机会的浮现
      1. 1.可见性
      2. 2.共鸣
      3. 3.合法性
    2. (二)抗争的话语框架
      1. 1.动员框架
      2. 2.申诉框架
    3. (三)抗争话语空间的生产
  • 六、结论和讨论:从政治机会到话语机会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