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主体合作与资源可及:慈善组织参与医疗救助的路径

摘要

多部门联合的慈善医疗救助在健康扶贫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是社会救助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合作治理理论、卫生服务可及性为理论基础,从救助主体合作和救助资源可及两个维度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将135个慈善医疗救助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救助路径进行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本研究发现,政社合作有利于慈善医疗救助取得良好效果,慈善医疗救助多元主体合作的框架尚不完善,地方性救助项目可促进救助的充分性和针对性。

作者

何兰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从事社会治理、慈善与非营利组织等方面的研究,E-mail:lanping@tju.edu.cn;
王晟昱 (通讯作者),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研究,E-mail:wangshengyu_005@163.com。
He Lanping
Wang Shengyu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毕天云,2009,《试论慈善组织的福利供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49~53页。
  • 蔡岚、丰云,2014,《ANSELL合作治理框架与我国区域合作的契合性分析——以长株潭公交一体化为例》,《学术研究》第9期,第58~64页。
  • 曹刚、李顺求,2008,《社会保障和慈善救助》,《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8~10页。
  • 陈静、董才生,2017,《我国困境儿童救助与保护的模式演变和路径创新——基于多元共治的视角》,《兰州学刊》第4期,第178~186页。
  • 陈泉辛,2019,《社会救助多元主体的整合路径》,《人民论坛》第12期,第74~75页。
  • 陈岳堂、颜克高,2007,《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职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第4期,第65~67页。
  • 高静华,2018,《北京市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经验、问题和建议》,《中国民政》第3期,第30~32页。
  • 顾昕、高梦滔、张欢,2006,《医疗救助体系与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性》,《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第83~87页。
  •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https://www.yearbookchina.com/navibooklist-n3018112802-1.html。
  • 郭小聪、文明超,2004,《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公共管理学报》第1期,第57~63页。
  • 何兰萍、陈通,2005,《关于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第8期,第74~79页。
  • 何兰萍、王晟昱、傅利平,2018,《合作治理视角下慈善组织参与尘肺病医疗救助模式研究——基于双案例的比较分析》,《社会保障研究》第5期,第73~86页。
  • 贾维周,2008,《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现况与对策研究》,《人口与经济》第1期,第61~66页。
  • 李健、陈淑娟,2017,《如何提升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绩效?——基于资源依赖与社会资本的双重视角》,《公共管理学报》第2期,第71~80页。
  • 李敏,2016,《社会救助政策“碎片化”表现及其整合》,《人民论坛》第8期,第141~143页。
  • 梁土坤、尚珂,2014,《青岛模式:罕见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与展望》,《社会保障研究》第3期,第64~73页。
  • 廖静如,2014,《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的资源依赖关系研究——以对孤残儿童的救助为例》,《兰州学刊》第7期,第124~130页。
  • 林闽钢,2013,《底层公众现实利益的制度化保障——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和发展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21期,第88~94页。
  • 刘凤、傅利平、孙兆辉,2019,《重心下移如何提升治理效能?——基于城市基层治理结构调适的多案例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第4期,第24~35页。
  • 刘琼莲,2018,《慈善共治视域下发展我国残疾人慈善服务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46~60页。
  • 麻宝斌、杜平,2019,《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如何影响民众的公共医疗公平感——基于七省市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第56~63页。
  • 马静,2012,《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的城乡社会救助趋势》,《改革》第12期,第145~149页。
  • 母睿、贾俊婷、李鹏,2019,《城市群环境合作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3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8期,第12~19页。
  • 宋忠伟、于珊,2018,《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困境及对策》,《人民论坛》第10期,第84~85页。
  • 孙婵、陈云良,2019,《医疗救助制度立法生成的理论逻辑》,《社会科学家》第4期,第104~112页。
  • 孙菊、甘银艳,2015,《慈善医疗救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社会保障研究》第2期,第69~75页。
  • 孙远太,2015,《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构建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第52~56页。
  • 谭海波、范梓腾、杜运周,2019,《技术管理能力、注意力分配与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一项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管理世界》第9期,第81~94页。
  • 唐果、贺翔、敖丽红,2017,《企业参与社会救助:影响因素与政策启示——基于浙江省11市的调查》,《中国行政管理》第9期,第116~120页。
  • 王辉,2014,《合作治理的中国适用性及限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11~20页。
  • 王前、吴理财,2015,《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经验借鉴与框架建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第53~59页。
  • 王志成、郭岩,2019《中国县级医疗卫生服务地理可及性的公平性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第9期,第60~65页。
  • 魏娜、郭彬彬、张乾瑾,2017,《协同治理视角下基金会开展儿童医疗救助研究——基于Z基金会J项目的案例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3期,第38~43页。
  • 温来成,2006,《城镇弱势群体救助体系与政府财政制度安排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7期,第6~8页。
  • 项国鹏、娄淑珍、王节祥,2019,《谁更受青睐:创业企业融资可获得性的定性比较分析》,《科学学研究》第9期,第1642~1650页。
  • 谢宝剑、陈瑞莲,2014,《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大气污染区域联动防治体系研究——以京津冀为例》,《中国行政管理》第9期,第6~10页。
  • 谢勇才、丁建定,2015,《从生存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困境与完善路径》,《中国软科学》第11期,第39~49页。
  • 徐爱军,2011,《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探讨》,《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第146~151页。
  • 徐家良、王昱晨,2019,《中国慈善面向何处:双重嵌入合作与多维发展趋势》,《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125~133页。
  • 许琳、薛许军,2002,《论我国社会救助的多元化主体,《中国软科学》第8期,第40~43页。
  • 杨波、陈伟、杜婉月、王洪振,2019,《医疗精准扶贫:政府主导下的“126”模式》,《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92~103页。
  • 杨柯,2015,《社会组织间自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探讨——以“5·12”汶川地震陕西NGO赈灾联盟为例》,《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第66~70页。
  • 杨清红,201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8期,第82~88页。
  • 杨志、魏姝,2020,《政策爆发生成机理:影响因素、组合路径及耦合机制——基于2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2期,第14~26页。
  • 张明、杜运周,2019,《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定位、策略和方向》,《管理学报》第9期,第1312~1323页。
  • 赵海林,2016,《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思考》,《人民论坛》第34期,第58~59页。
  • 郑晓齐、宋忠伟,2019,《我国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论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期,第104~111页。
  • Ansell,C and Gash,A.2008.“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18(4):543-571.
  • Haiyun Chen,Ting Zhu,Jiazhen Huo and Habisch Andre.2020.“Co-governance of Smart Bike-Sharing Schemes based on Consumers' Perspective.” 260:1-8.
  • Holmes,S.and Smart,P.2009.“Exploring Open Innovation Practice in Firm-Nonprofit Engagements: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spective.” 39(4):394-409.
  • Newig,J.Challes,E.Jager,N.W.Kochskaemper,E.and Adzersen,A.2018.“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Participatory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A Framework of Causal Mechanisms.” 46(2):269-297.
  • Pechansky,R.and Thomas,W.J.1981.“The Concept of Access:Defini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Consumer Satisfaction.” 19(2):127-140.

主体合作与资源可及:慈善组织参与医疗救助的路径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5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引言
  • 二 慈善组织参与医疗救助的理论分析框架
    1. (一)相关理论
      1. 1.合作治理理论
      2. 2.卫生服务可及性理论
    2. (二)慈善组织参与医疗救助的分析框架
      1. 1.救助主体合作维度
      2. 2.救助资源可及性维度
  • 三 研究设计
    1. (一)研究方法
    2. (二)变量的设定
      1. 1.条件变量的设定
      2. 2.结果变量的设定
    3. (三)案例的选取
  • 四 数据分析
    1. (一)样本案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 1.救助主体合作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2. 2.救助资源可及性描述统计
      3. 3.救助主体合作和救助资源可及的交叉描述分析
    2. (二)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3. (三)条件变量组合分析
      1. 1.救助主体合作维度的条件组合
      2. 2.救助资源可及性维度的条件组合
      3. 3.双重维度条件组合路径特征
  • 五 研究结论与展望
    1. (一)研究结论
      1. 1.政社合作有利于慈善医疗救助取得良好效果
      2. 2.慈善医疗多元救助主体合作框架尚不完善
      3. 3.地方性救助项目可促进救助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
    2.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