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自主科层:以残疾人专用机动车运营冲突中的某地方群团组织为例

摘要

既有研究将群团组织定位为国家助手抑或社会代理,很少关注组织本身的自主性需求和行为。本文以“当政府目标与残疾人利益发生张力时,群团组织代表残疾人积极游说政府的动力”为问题,深描残疾人专用机动车运营冲突,论证残疾人群团积极向政府游说的目标在于维护组织利益:残疾人机动车业务能为组织发展提供自主资金,辅助组织扩张,进而以游说为杠杆向政府撬动更多政治资源。本文尝试以“自主科层”概念来建构国家社会关系中群团的角色与功能,群团的科层化使组织利益逐渐取代群众利益,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政治自主。随后对自主科层的潜在利弊做了一定阐释。

作者

石汀松 ,浙江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
Shi Tingsong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邓正来、〔英〕亚历山大编(2002):《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耿署(2019):《从实证视角理解个案研究:三阶段考察渠文的方法创新》,《社会》,第1期。
  • 韩恒(2005):《关注工会系统的自主利益:对基层企业工会的调查与思考》,《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七月号。
  • 黄晓春(2015):《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9期。
  • 黄晓春、嵇欣(2014):《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第6期。
  • 黄宗智主编(2003):《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纪莺莺(2010):《社会团体的自主性研究——基于北京市社团的抽样调查》,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
  • ——(2016):《转型国家与行业协会多元关系研究——一种组织分析的视角》,《社会学研究》,第2期。
  • ——(2017):《从“双向嵌入”到“双向赋权”:以N市社区社会组织为例——兼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浙江学刊》,第1期。
  • 姜凯文(1996):《工会与党—国家的冲突: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工会改革》,《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8期。
  • 康晓光、韩恒(2008):《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开放时代》,第3期。
  • 李力东(2012):《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工会功能的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第5期。
  • 李朔严(2018):《新制度关联、组织控制与社会组织的倡导行为》,《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期。
  • 马蒂诺·马吉蒂、科恩·佛霍埃斯特等(2014):《官僚自主权中未被探讨的若干方面:研究综述和发展方向》,《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第2期。
  • 〔德〕马克斯·韦伯(2010):《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渠敬东(2019):《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社会》,第1期。
  • 佟新(2005):《企业工会:能动的行动者——以北京中外合资企业B有限公司工会实践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 王宁(2002):《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第5期。
  • 王诗宗、宋程成(2013):《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 王向民(2018):《寄居蟹的艺术:工会维权与准官僚组织的自主性——义乌工会研究(2000—2007)》,《学海》,第3期。
  • 王珍宝(2015):《中国工会转型及其困境——以上海社区工会组织运作为例》,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吴建平(2012):《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社会学研究》,第1期。
  • 〔美〕西达·斯考契波(2007):《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徐家良(2004):《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利益综合与路径选择——全国妇联在〈婚姻法〉修改中的影响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 闫泽华(2018):《政府博弈对行业协会倡导行为的影响:以T市科技孵化器协会的个案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期。
  • 杨佳譞、孙涛(2019):《回应性倡导:政策倡导中社会组织有效行动的解释框架:基于T市与S市的双案例研究》,《公共行政评论》,第2期。
  • 杨善华、孙飞宇(2005):《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第5期。
  • 姚先国、李敏、韩军(2009):《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1期。
  • 姚洋、钟宁桦(2008):《工会是否提高了工人的福利?——来自12个城市的证据》,《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199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 游正林(2010):《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社会学研究》,第4期。
  • ——(2011):《政绩驱动下的工会行动——对F工会主动介入生产管理过程的调查与思考》,《学海》,第1期。
  • 〔美〕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2011):《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张潮(2018):《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草根NGO的政策倡导行动和策略》,《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期。
  • 张静(2001):《法团主义模式下的工会角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1期。
  • 张允美(2003):《理顺与冲突:中国工会与党-国家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九月号。
  • 朱天飚(2015):《〈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与定性研究》,《公共行政评论》,第4期。
  • Banfield,E.(2003),,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
  • Chan,A.(1993),“Revolution or Corporatism?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29(Jan),pp.31-61.
  • ——(2011),“Strikes in China's Export Industr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65(3),pp.27-52.
  • Chen,F.(2003),“Between the State and Labour:the Conflict of Chinese Trade Unions Double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178(Dec),pp.1006-1028.
  • ——(2007),“Individual Rights and Collective Rights:Labor's Predicament in China”,,40(3),pp.59-79.
  • ——(2009),“Union Power in China Source,Operation,and Constraints”,35(3),pp.662-689.
  • ——(2010),“Trade Unions and the Quadripartite Interactions in Strike Settlement in China”,,201(3),pp.104-124.
  • Chen,X & Xu,P.(2011),“From Resistance to Advocacy: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for Disabled People in China”,,207(3),pp 649-667.
  • Child,J.Loveridge,R.& Warner,M.(1973),“Towards an Organizational Study of Trade Union”,,7(1),pp.71-91.
  • Dörre,K.(2011),“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Trade Unions:From Intermediary to Fractal Organization”,,7(1),pp.8-48.
  • Dauncey,S.(2013),“A Face in the Crowd:Imagining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Disabled Ident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25(2),pp.130-165.
  • Ding,X.L.(1994a),“Institutional Amphibiousness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The Case of China”,,24(3),pp.293-318.
  • ——(1994b),,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Edmondson & Mcmanus,S.(2007),“Methodological Fit in Management Field Research”,,32(4),pp.1155-1179.
  • Evans,P.(1995),,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Fukuyama,F.(2013),“What Is Governance”,,26(1),pp.347-368.
  • Harper,P.(1969),“The Party and Unions in Communist China”,,37(1),pp.84-120.
  • Heberer,T.(2004),“Strategic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 Vietnam as Strategic Player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76(2),pp.62-77.
  • Hino,A.(2009),“Time-series QCA:Studying Temporal Change through Boolean Analysis”,,24(2),pp.247-256.
  • Kamo,T.& Takeuchi,H.(2013),“Representation and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Yangzhou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18(1),pp.41-60.
  • Kaufman,R.(2007),“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Protection:Lesson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Hungary and Poland”,,21(3),pp.111-125.
  • Kohrman,M.(2005),,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Korhauser,W.(1959),,Glencoe,Illinois: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 Lowery,D.(2007),“Why Do Organized Interests Lobby?A Multi-Goal,Multi-Context Theory of Lobbying”,,39(2),pp.29-54.
  • Lu,Y.Y.(2009),,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 Manion,M.(2014),“Authoritarian Parochialism:Local Congression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a”,,218(3),pp.311-338.
  • Mcgrath,J.(1979),Toward a“Theory of Method”for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in Cooper, W.Leavitt,H.and Shelly,M.New Perspectiv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New York:Wiley,pp.533-547.
  • Mills,W.(1948),,Harcourt:Brace.
  • Olson,M.(2000),,New York:Basic Books.
  • O'Brien,K.(1994),“Agents and Remonstrators:Role Accumulation by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138(4),pp.359-380.
  • Perry,E.(1994),“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State-Society Relations”,,139(3),pp.704-717.
  • Pravda,A.& Ruble,B.(1986),“Communist Trade Unions:Varieties of Dualism”,in Pravda and Ruble(eds.),,Boston:Allen & Unwin,pp.1-22.
  • Richter,B.Samphanthark,K.& Timmons,J.(2009),“Lobbying and Taxes”,53(4),pp.893-909.
  • Salisbury,R.(1984),“Interest Representation:The Dominance of Institutions”,,81(2),pp.64-76.
  • Selznick,P.(194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Skilling,G.& Griffiths,F.(1971),,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Teune,H.& Przeworski,A.(1982),,Malabar:Krieger.
  • Unger,J.& Chan,A.(1995),“China,Corporatism,and the East Asian Model”,,33(2),pp.48-62.
  • White,G.(1993),“Prospects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29(2),pp.63-87.
  • Wilson,J.(1990),“The Polish Lesson:China and Poland 1980-1990”,,23(4),pp.259-279.
  • Wilson,W.(1887),“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y,2(2),pp.197-222.
  • Yin,R.(1994),,Sage Publications.
  • Zhang,Y.Q.(1997),“An intermediary:The Chinese Perception of Trade Unions since the 1980s”,,14(2):pp.139-152.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自主科层:以残疾人专用机动车运营冲突中的某地方群团组织为例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3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当政府目标与群众利益发生张力时群团组织为何愿意代表群众向政府游说
  • 二 群团利益游说的动力:从环境压力到组织需求
  • 三 群团角色理想类型及作为“自主科层”的群团
  • 四 残疾人专用机动车运营冲突中的A组织
    1. (一)制度层面的政策游说
    2. (二)组织层面的系统整合
    3. (三)微观层面的群众引导
  • 五 组织利益:A组织积极游说政府的真实目标
    1. (一)拨开干扰目标的云雾
    2. (二)残专车的预期价值显现
  • 六 游说行动的边界:组织利益Vs.残疾人利益
  • 七 “自主科层”的适用程度与可拓空间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