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唐后期五代孔庙与河北藩镇社会变迁

摘要

唐初诏州、县学皆建孔子庙,开元二十七年(739)改称文宣王庙,庙、学由分置逐渐合一,孔庙由此兼具祭祀和教育功能。河北地区,在唐前期即有营建,如檀州孔庙、平山孔庙、赵州瘿陶(今河北宁晋)孔庙等。唐后期五代有新乐孔庙、镇州孔庙、定州孔庙、涿州范阳县孔庙等。其中,定州孔庙和涿州范阳县孔庙分别为河北地区庙学中州学和县学的代表。一般认为,定州孔庙乃大中末义武节度使卢简求所修,但事实上卢简求也不过是重修,其始建应在大中十三年(859)之前,天祐十三年(916)(当时的藩镇统治者如此纪年,详见后文注中说明)七月,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同样,涿州范阳县孔庙亦非刘济建中初年所创修。从时间上看,河北地区孔庙的修建具有前后延续性;从地区分布来看,几乎遍布于河北各个藩镇,但仍呈零星点状分布。其建筑已呈前庙后学或左庙右学的格局,包括正殿、三礼堂、讲堂、斋堂等建筑,开元明清之滥觞。另外,对其考察,不能忽视全国州、县并非普置的大背景,不能忽视河北地区孔庙前后期的延续性,更不能将河北藩镇孔庙特殊化。从种种迹象来看,其修建虽然由朝廷推动,但也开始成为河北藩镇统治者的自觉行为。这不仅是河北藩镇奉行朝廷法令的象征,也标志着河北藩镇职业军人集团尊奉儒教,奉行礼仪教化,由崇武向尚文的转变。

作者

冯金忠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唐后期五代孔庙与河北藩镇社会变迁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7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