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人类学与公共健康: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关键词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Millard,A.V.,The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Health,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1992,New Series,Vol.6,No.1.
  • [2]张有春:《医学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67页。
  • [3]Lorna Amarasingham Rhodes,“Studying Biomedicine as a Cultural System”,in Carolyn F.Sargent and Thomas M.Johnson eds.,Medical Anthropology:Contemporary Theory and Method,pp.165-182.
  • [4]Nancy Scheper-Hughes,Death without Weeping:The Violence of Everyday Life in Brazil.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1992.
  • [5]John M.Janzen,The Social Fabric of Health:An Introduction to Medical Anthropology,McGraw-Hill,2002,p.33.
  • [6]Peter J.Marcia & Daniel J.Smith,Disease,Ecology,and Human Behavior,Carolyn F.Sargent & Thomas M.Johnson eds.,Medical Anthropology:Contemporary Theory & Method,Praeger Publisher,1996,p.184.
  • [7]Ann McElroy & Patricia K.Townsend,Medical Anthropology in Ecological Perspective,4th edition,Westview Press,2004,pp.28-30.
  • [8]Ann McElroy & Patricia K.Townsend,Medical Anthropology in Ecological Perspective,2th edition,Westview Press,1989,p.17.
  • [9]Andrea S.Wiley,Adaptation and the Biocultural Paradigm in Medical Anthropology:a Critical Review,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New Series,(Sept.1992),Vol.6,no.3,pp.217-218.
  • [10]〔美〕莫瑞·辛格:《批判医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框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 [11]Jeannine Corell,The Evolution of Anthropology in International Health,in Jeannine Corell & J.Dennis Mull eds.,Anthropology and Primary Health Care,Boulder,San Francisco,and Oxford:Westview Press,1990,p.3.
  • [12]Sandra D.Lane and Robert A.Rubinstein,International Health:Problems and Programs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in Carolyn F.Sargent and Thomas M.Johnson eds.,Medical Anthropology:Contemporary Theory and Method,Westport,Connecticut,and London:Praeger,1996,p.397.
  • [13]George Foster,Medical Anthropology:Some Contrasts with Medical Sociology,Medical Anthropology Newsletter,1974,Vol.6,no.1.
  • [14]Barbara L.K.Pillsbury,“International Health:Overview and Opportunities”,in Carole E.Hill ed.,Training Manual in Applied Medical Anthropology,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1991,pp.54-87.
  • [15]George Foster,Applied Anthropology,Boston:Little,Brown and Co.,1969.
  • [16]〔美〕福斯特等:《医学人类学》,陈华、黄新美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第303页。
  • [17]Lambert H.,Medical Anthropology,in Barnard & Spencer eds.,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pp.358.
  • [18]Dana Raphael,The Role of Breastfeeding in a Bottle-oriented World,Ecology of Food and Nutrition,1973(2):121-126.
  • [19]Nichter,M.,Preface,in Carole E.Hill ed.,Training Manual in Applied Medical Anthropology,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1991,p.11.
  • [20]Nichter,M. & Kendell,C.,Beyond Child Survival:Anthropology and International Health in the 1990s,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New Series,Vol.5,no.3,(Sept.1991),pp.195-203.
  • [21]Yach,D. & Douglas,The Globalization of Public Health,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8,Vol.88,no.5.
  • [22]McMichael,A.J. & Beaglehole R.,The Changing Global Context of Public Health,The Lancet,2000,Vol.356,August 5,pp.495-499.
  • [23]参见景军《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 [24]美沙酮维持治疗是用成瘾性较低的、口服的毒品美沙酮代替通过注射吸食的海洛因,清洁针具交换是回收吸毒者用过的针具并为他们提供一次性的清洁针具,两种做法都是为了防止艾滋病病毒(HIV)通过共用注射器发生交叉感染。
  • [25]虎日是彝族历法中举行战争或集体军事行动的日子。
  • [26]参见庄孔韶《现代医院临终关怀实践过程的文化检视——专题导言》,《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黄剑波、孙晓舒《基督教与现代临终关怀的理念与实践》,《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嘉日姆几《试析凉山彝族传统临终关怀行为实践》,《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李晋《佛教、医学与临终关怀行为实践》,《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富晓星、张有春《人类学视野中的临终关怀》,《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 [27]参见庄孔韶、赵世玲《性服务者流动的跨国比较研究与防病干预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庄孔韶、方静文《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李飞、庄孔韶《“作为文化的组织”的人类学实践——中国三个地区女性性服务者群体特征之比较及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建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富晓星《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的组织特征、流动规律及艾滋病防治对策研究——以四川省Y县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 [28]富晓星:《建筑业农民工群体艾滋病预防噶怒策略的人类学观察——以北京市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 [29]富晓星:《男男性服务群体的性、性网络、艾滋风险——以东北地区为例》,《人口研究》2012年第4期。
  • [30]张晓虎、Eric P.F.Chou、景军:《建构主义视角下艾滋病(AIDS)的概念界定》,《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年第6期。
  • [31]翁乃群:《艾滋病的社会文化建构》,《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1期。
  • [32]潘绥铭、黄盈盈、李楯:《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 [33]邵京:《记录与思考:农民有偿献血与HIV感染》,《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 [34]景军:《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 [35]景军、张晓虎、张磊:《生物权力法则:长卡司机被纳入艾滋病监测的过程与原因》,《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 [36]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37]景军:《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根源: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 [38]张有春:《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恐吓策略及其危害》,《思想战线》2017年第3期。
  • [39]张有春:《艾滋病歧视的根源与反歧视策略研究》,《社会建设》2017年第3期。
  • [40]Kaufman,J.,and Jing Jun. China AIDS-The Time to Act is Now,Science,2002(296):2339-2340.
  • [41]张有春、余冬保、方蕙等:《中国艾滋病相关政策决策过程的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年第2期。
  • [42]张有春、和柳、和文臻:《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的文化适宜性——以柳州市的评估研究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 [43]景军:《主持人言:作为行动人类学的医学人类学》,《思想战线》2014年第2期。
  • [44]张有春:《贫困、发展与文化:一个农村扶贫规划项目的人类学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 [45]景军:《公民健康与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 [46]余成普:《生命的礼物:血液捐赠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7。
  • [47]韩俊红:《无疾生病:网络成瘾医学化的建构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 [48]张有春、和文臻:《艾滋病歧视的根源与反歧视策略研究》,《社会建设》2017年第3期。

人类学与公共健康: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3.5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人类学的健康观
    1. 一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健康观
    2. 二 生物文化视角下的健康观
    3. 三 健康问题的批判视角
  • 第二节 国际健康舞台上的医学人类学
    1. 一 国际健康的历史发展与实践领域
    2. 二 国际健康舞台上的医学人类学
      1. (一)前期(1945~1975年):作为文化经纪人的人类学家
      2. (二)中期(1975~1980年):人类学参与初级卫生保健
      3.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人类学
  • 第三节 中国人类学的公共健康实践
    1. 一 研究主题多样化
    2. 二 理论视角的多元化
    3. 三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术取向
      1. (一)基础与纯学术研究
      2. (二)政策导向的健康问题(公共健康问题)研究
      3. (三)卫生政策的倡导与评估
      4. (四)健康项目的督导与评估
      5. (五)政策咨询与人员培训
  • 第四节 中国人类学公共健康实践的困境与展望
    1. 一 困境与不足
      1. (一)学术成果的应用性转化问题
      2. (二)在面对突发公共健康事件与紧迫问题时民族志方法的不足
      3. (三)学科内部对应用性工作的轻视与不认同
    2. 二 应对与展望
      1. (一)应对策略
  • 小结与启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