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自我类别化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自我类别化对民众社会参与、不同维度社会参与的影响。采用2019年和2020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民众的总体社会参与和参与公共事务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遵守社会规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我类别化的不同分类标准对于社会参与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自我类别化对于社会参与的影响还存在强弱程度上的差异,其中,与收入水平有关的自我类别化标准影响最强,与学历层次和地域划分有关的自我类别化标准影响次之,与工作类型有关的自我类别化标准影响最弱。这些研究对促进公众社会参与具有重要的启示。

作者

陈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陈满琪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2017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1项。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与挪威合作课题等多个项目,在《社会学研究》《亚洲社会心理学》《心理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研究领域:①社会心态,关注不同领域展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如情感分层、道德情绪,代表作为《情感分层的初步探讨》;②情绪心理学,关注群体情绪、社会情绪及其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代表作为Priming Modernity and Work Experiences Strengthen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irness/Harm Concerns and Anger、《群体情绪及其测量》;③教育社会心理学,关注教育领域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 陈满琪:《自我类别化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
  • 谭旭运:《中国社会参与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 王兵:《社会认同感与社会参与及其测量》,载杨宜音、王俊秀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 杨宜音:《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 杨菊华、张莹、陈志光:《北京市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不同代际、户籍及地区的比较》,《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3期。
  • 曾锦华:《社会发展中的青年社团参与》,《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第1期。
  •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 Bukov,A.,Maas,I.,& Lampert,T.,“Social Participation in Very Old Age: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BASE”,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57(2002).

自我类别化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1.3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引言
  • 二 研究方法
    1. (一)数据来源
    2. (二)测量工具
      1. 1.自我类别化
      2. 2.社会参与
    3. (三)数据处理
  • 三 研究结果
    1. (一)自我类别化和社会参与的描述性分析
    2. (二)不同自我类别化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3. (三)自我类别化对参与公共事务各领域的影响
    4. (四)自我类别化对遵守社会规范各领域的影响
    5. (五)自我类别化对社会参与的预测作用
      1. 1.自我类别化与总体社会参与回归分析
      2. 2.自我类别化与参与公共事务回归分析
      3. 3.自我类别化与遵守社会规范回归分析
  • 四 讨论与结果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