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大考中的前行

摘要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国各级慈善会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疫情防控、聚焦群众关切,广泛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壮大慈善资金规模,拓宽慈善救助领域,打造慈善救助品牌,共促慈善健康发展。尤其是中华大地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各级慈善会情系疫区人民,与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同心抗疫,书写了一曲注定写入中华慈善史的壮丽凯歌。在抗疫前线,总能看到慈善会组织的旗帜招展,一个个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忙碌;在扶贫现场,总能看到慈善会力量的精准善举,所有慈善工作者都是为大爱所大写的人。各级慈善会用“慈”心“善”意联结起合力同心,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助推中国慈善事业行路致远、砥砺前行。在实践探索中,各级慈善会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组织体系日趋完善,项目服务成效显著,慈善救助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治理更加规范,信息日益透明,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慈善会系统也面临着组织定位模糊、筹款方式滞后、救助项目单调等方面的挑战。

作者

刘威 ,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公益慈善转型、基层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康晓光等:《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刘威:《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东南学术》2010年第4期。
  • 刘威:《重新为慈善正名——写在〈人民日报〉社论“为慈善正名”发表二十周年之际》,《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 刘威:《“好人好事”与中国人的慈善观》,《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8期。
  • 皮特·何:《引言:嵌入式行动主义与政治变迁》,载于皮特·何、瑞志·安德蒙主编《嵌入式行动主义在中国:社会运动的机遇与约束》,李婵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 魏娜等:《国内外志愿服务研究主题演进与热点比较研究——基于2008~2018年的数据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1期。
  • 朱健刚等:《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张奇林等:《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
  • 张强等:《中国应急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前瞻——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观察》,《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大考中的前行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慈善会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能力水平
    1. (一)主动作为全力抗疫,慈善之光闪耀中华
    2. (二)慈善汇聚社会力量,助力多维立体脱贫
    3. (三)线上线下撬动资源,打造救助项目品牌
    4. (四)4级组织架构成型,内部治理日臻规范
    5. (五)系统形象持续改善,社会认知明显提高
  • 二 慈善会系统的能力建设瓶颈和障碍分析
    1. (一)“亦官亦民”,组织定位模糊制约慈善公益动能发挥
    2. (二)“新瓶装旧酒”,扶贫济困的传统使命限制捐赠方和受益者的多元选择
    3. (三)“捡西瓜落芝麻”,服务方式单一、内容单调不利于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4. (四)“善款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单一募款方式限制筹款能力提升
    5. (五)“重线下、轻线上”,网络慈善发展迟滞影响地方慈善会能力拓展
    6. (六)“能干肯干不精干”,专注于助人实践而忽视了专业涵养
  • 三 慈善会系统能力建设和接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1. (一)在服务过程上,将事前的需求评估和事后的效果评估结合,实现服务对象上的精准识别和服务效果上的精准帮扶
    2. (二)在筹款方式上,将化缘和化己、在地和域外、线上和线下结合,搭建多维立体的慈善募捐网络
    3. (三)在服务内容上,将兜底化的扶贫济困和个性化的需求满足结合,拓展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途径
    4. (四)在监管机制上,将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督、以德治善和依法治善结合,发挥“制度硬实力”和“道德软实力”的约束作用
    5. (五)在政社关系上,将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实现“官管官办”向“官管民办”的转变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