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超特大城市规模及结构战略研究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科学出版社,1959。
  • 李晓江:《关于城市长期健康发展的思考》,《建筑实践》2020年第7期。
  • 傅志寰:《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若干认识》,《中国公路》2019年第13期。
  • 李晓江、郑德高:《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城市规划学刊》2017年第1期。
  • 李晓江、何舸、罗彦等:《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空间特征与碳中和策略》,《城市规划学刊》2022年第1期。
  • 左长安、邢丛丛、董睿、康翠霞:《伦敦雾霾控制历程中的城市规划与环境立法》,《城市规划》2014年第9期。
  • 周侃、樊杰:《中国环境污染源的区域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基于339个地级行政单元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地理学报》2016年第11期。
  • 赵欣:《从阴霾到明媚——“雾都”伦敦治理雾霾进程研究》,《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6期。
  • 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地理学报》1983年第1期。
  • 张燕、吴玲玲:《日本东京都水污染防治对北京的启示》,《当代北京研究》2013年第4期。
  • 王越:《英国空气污染防治演变研究(1921~1997)》,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 王琦、黄金川:《东京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对京津冀的启示》,《地理科学进展》2018年第6期。
  • 王静爱、左伟:《中国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
  • 宋先松、石培基、金蓉:《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引发的供需矛盾分析》,《干旱区研究》2005年第2期。
  • 任美锷、杨纫章、包浩生:《中国自然区划纲要》,商务印书馆,1979。
  • 陆璐:《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借鉴》,浙江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 刘召峰、周冯琦:《全球城市之东京的环境战略转型的经验与借鉴》,《中国环境管理》2017年第6期。
  • 李燕、顾朝林:《日本的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改善过程——政策和规划视角研究》,《城市规划》2013年第5期。
  • 李俊峰、李广:《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第1期。
  • 江伟康、吴隽宇:《基于地区GDP和人口空间分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研究》,《生态学报》2021年第5期。
  • 费宇红、苗晋祥、张兆吉等:《华北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演变及主导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09年第3期。
  • 范进:《城市密度对城市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第6期。

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超特大城市规模及结构战略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4.2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摘要
  • 一 主要任务与技术路线
    1. (一)总体研究思路
      1. 1.突出超特大城市: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区与主要载体
      2. 2.关注“城市病”:当前超特大城市首先面临的重大挑战
      3. 3.聚焦资源环境,认识城市与资源环境的互动关系
      4. 4.响应“双碳”战略:现实性与紧迫性
    2. (二)研究难点与认识
      1. 1.打破行政单元,科学认识超特大城市的规模与结构
      2. 2.从多个空间层次认识城市资源环境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3. 3.深入认识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城市病”的相关关系
      4. 4.在有限条件下认识“双碳”目标对城市的影响
    3. (三)研究重点
      1. 1.国土分区与分区资源环境特征
      2. 2.城市规模结构与资源环境“城市病”问题的相关性
      3. 3.“双碳”目标对城市结构规模的影响
      4. 4.国际先进城市“城市病”治理历程与经验
      5. 5.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
    4. (四)技术路线
  • 二 超特大城市规模结构的空间特征认识
    1.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1. 1.主要研究方法
      2. 2.超特大城市研究案例选取
    2. (二)城市空间识别类型
      1. 1.案例城市总体规模结构特征
      2. 2.案例城市四种空间识别类型
    3. (三)分类城市空间特征
      1. 1.单中心集聚型城市
      2. 2.跨江组合单中心型城市
      3. 3.多组团型城市
      4. 4.高度连绵型城市
    4. (四)空间分类特征与“城市病”关联
      1. 1.单中心集聚型城市的“城市病”
      2. 2.跨江组合单中心型城市的“城市病”
      3. 3.多组团型城市的“城市病”
      4. 4.高度连绵型城市的“城市病”
    5. (五)小结
  • 三 国土层面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1. (一)我国资源环境的整体情况
      1. 1.土地资源:以“胡焕庸线”为分界
      2. 2.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
      3. 3.水环境容量:南高北低
      4. 4.大气环境容量:青藏高原高、中部地区低
    2. (二)基于资源环境要素的地理区划
    3. (三)基于分区特征的主要城市资源环境约束
      1. 1.各分区资源环境的基本特征与约束条件
      2. 2.各分区内主要城市资源环境问题认识
    4. (四)小结
  • 四 市域层面资源环境问题实证分析
    1. (一)案例选取与研究范围
      1. 1.案例城市选取
      2. 2.案例城市研究范围
    2. (二)水资源利用
      1. 1.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2. 2.生活用水占比快速上升
      3. 3.人均用水量高于国外发达城市
    3. (三)水环境污染
      1. 1.水污染治理仍处于“补短板”阶段
      2. 2.污染源以产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为主
      3. 3.生活污水排放占比不断提升
      4. 4.污染治理标准仍有待提升
    4. (四)大气环境污染
      1. 1.大气环境总体改善
      2. 2.产业、交通是主要因素
      3. 3.居民生活排放占比显著提升
      4. 4.东部大气治理水平优于西部城市,但仍远低于国际水平
    5. (五)固体废弃物污染
      1. 1.固废总量仍将不断上升
      2. 2.生活垃圾与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相关
      3. 3.生活垃圾排放尚未达峰
      4. 4.固废处理方式不完善
    6. (六)生态安全与绿色福祉
      1. 1.生态安全风险和城市热岛效应
      2. 2.中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与可达性不足
    7. (七)小结
  • 五 城市群层面碳排放实证分析
    1. (一)研究范围与工作方法
      1. 1.主要工作方法
      2. 2.研究范围
    2. (二)大湾区区域碳排放总体特征认识
      1. 1.碳排放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2.碳排放集中于环珠江口区域
    3. (三)县(区)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1. 1.中心地区的县(区)碳排放效率较高
      2. 2.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高度相关
    4. (四)城市样板地区的碳排放特征与进一步认识
      1. 1.城市高人口密度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较低
      2. 2.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高度相关
    5. (五)小结
  • 六 国际大都市经验借鉴
    1. (一)伦敦:全球“大城市病”治理的先行者
      1. 1.以最严格的政策与法律体系保障资源环境治理
      2. 2.不断强化城市管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3. 3.三次新城运动,推动城市人口疏解
      4. 4.始终关注绿色,建设“世界公园城市”
    2. (二)东京:首都圈规划领衔,多策并举
      1. 1.五次首都圈规划自上而下逐步引导城市功能疏解
      2. 2.配合首都圈功能疏解的法制保障
      3. 3.逐步深入、不断升级的环境治理战略
      4. 4.重视城市绿地建设
    3. (三)小结
  • 七 基于资源环境的超特大城市发展策略
    1. (一)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制定差异化策略
      1. 1.国土分区层面:认识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重视水资源约束
      2. 2.中心城区层面:优化整体治理,重视中心与外围平衡
      3. 3.都市圈层面:重视区域协同,优化要素布局,综合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4. 4.城市群层面:重视“双碳”导向,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规模结构优化
    2. (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1. 1.基于资源环境特征的国土分区发展指引
      2. 2.基于资源环境治理的重点都市圈发展指引
      3. 3.基于资源环境短板的重点地区发展指引
    3. (三)着力中心城区“城市病”治理,提升美好生活品质
      1. 1.优化市域人口产业布局,合理划定发展边界
      2. 2.全面提高治理力度,着力解决资源环境“城市病”问题
      3. 3.在资源环境领域全面提升美好生活品质
    4. (四)区域协同,保障生态安全
      1. 1.系统保障都市圈生态安全
      2. 2.推动都市圈的高效协同发展
    5. (五)绿色低碳的全方位转型
      1. 1.优化基于绿色低碳的城市规模结构
      2. 2.优化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 3.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 八 政策建议
    1. (一)倡导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价值观与发展方针
    2. (二)建立法律法规体系
    3. (三)完善各类标准规范
    4. (四)实施刚性约束的目标/指标考核与评估
    5. (五)发挥规划管控作用,优化规划方法
    6. (六)推进体制机制建设
    7. (七)实施治理行动
    8. (八)提升治理能力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