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中国就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关键词

作者

李培林 ,博士,研究员,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工业社会学。主要研究成果:《村落的终结》(专著)、《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专著)、《和谐社会十讲》(专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专著)、《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合著)、《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合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合著)、《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合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主编)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刘金塘,2000,《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前景》,载汝信主编《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0~52页。
  • 莫荣,2000,《中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载汝信主编《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82~195页。
  • 贝尔,1996,《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新华出版社。
  • 北京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1999,《北京市下岗职工状况研究》,《中国信息报》2月17日。
  • 姜列青,1998,《就业: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外国失业问题透析》,《工人日报》5月18日。
  •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1999,《今后三年我国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未刊稿。
  • 李竞能,1999,《21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陆人口增长、乡—城迁移与就业压力》,“海峡两岸四地人口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
  •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司,1999,《下岗及下岗统计研究》,《统计研究》第3期。
  • 陆铭、陈钊,1998,《就业体制转轨中的渐进改革措施——国有企业二层次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改进》,《经济研究》第11期。
  • 何景熙,1999,《不充分就业及其社会影响: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利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 罗润东,1999,《也论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兼与蔡昉先生商榷》,《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 蔡昉,1998,《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 邱海雄、陈健民、任焰,1998,《社会支持结构的变化: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第4期。
  • 戴园晨、陈东琪,1996,《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和收入》,上海远东出版社。
  • 戴园晨、黎汉明,1991,《双重体制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分配》,《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 胡鞍钢,1998,《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辽宁人民出版社。
  • 斯蒂格利茨(Stiglitz J.E.),1997,《经济学》(下册),高鸿业等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韩德强,2000,《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摘要),《经济研究资料》第2期。
  • Castells,Manuel,1996,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Information Age: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Vol.I),Oxford:Blackwell.
  • Rifkin,Jeremy,1995,The End of Work:The Decline of Global Labor Force and the Dawn of the Post-Market Era. New York:Tarcher/Putnam.

中国就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中国就业市场的特征
    1. (一)中国就业市场的断裂和残缺
    2. (二)城市化和后工业化对就业的双重冲击
    3. (三)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具有较大的结构变动弹性
  • 二 影响劳动就业市场的主要因素
    1. (一)经济增长的放缓对就业的冲击
    2.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对就业的影响
    3. (三)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造成的就业压力
    4. (四)工资上升、物价下降对就业的影响
    5. (五)退休人员的谋职对在职职工的压力
    6. (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就业情况的可能变化
  • 三 中国面对就业挑战的选择
    1. (一)政府要建立健全规避就业风险的主导机制
    2. (二)建立就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
    3. (三)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产业
    4. (四)振兴老工业基地
    5. (五)采取多种灵活就业的形式
    6. (六)把竞争机制引入公用产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