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文学”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国文学史书写

摘要

今天作为学科和用于指称语言表达艺术的“文学”,是近代西方文化输入后形成的概念,与传统“文学”概念虽有联系,但存在明显区别。在近代中西知识对接过程中,学者们对二者内涵的区别多有论述,亦在文学史书写中多予注意,此后则成为习用。本文由厘析中国“文学”概念的古今演绎切入,处理好民族传统与外来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概念演变的历史中建构“文学”的图像,可以为文学史书写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出版专著《“文学”概念史》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戴叔清.文学术语辞典[M].上海:文艺书局,1931.
  • [2]卢前.卢前文史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6.
  • [3]朱希祖,周文玖.朱希祖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4]顾颉刚.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5]黄远庸.远生遗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 [6]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M].上海:正中书局,1947.
  • [7]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 [8]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 [9]蔡元培,高平叔.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 [10]章克标.开明文学辞典[M].上海:开明书店,1933.
  • [11]〔日〕长泽规矩也.中国学术文艺史讲话[M].胡锡年译.上海:世界书局,1943.
  • [12]高凤谦.新字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 [13]颜惠庆.英华大辞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
  • [14]舒新城.中华百科辞典[M].上海:中华书局,1936.
  • [15]戴叔清.文学术语辞典[M].上海:文艺书局,1931.
  • [16]舒新城等.辞海(合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1948.
  • [17]顾志坚.新知识辞典[M].上海:北新书局,1937.
  • [18]曾毅.中国文学史[M].上海:泰东书局,1918.
  • [19]汪祖华.文学论[M].南京:南京拔提书店,1934.
  • [20]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7.
  • [21]郁达夫.文学概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 [22]朱星元.中国文学史外论[M].上海:东方学术社,1935.
  • [23]〔美〕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M].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 [24]陶履恭.社会[J].新青年:第3卷第2号.1917-4-1.
  • [25]王国维.观堂集林[M].//王国维遗书: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 [2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 [27]曹顺庆,吴兴明.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J].文学评论:1999(4).
  • [28]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中华书局,1940.
  • [29]刘永济.文学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 [3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文学”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国文学史书写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5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