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公民、社群与社会: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摘要

议程设置理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演进,其概念框架、研究假设和实证研究都呈现出巨大的生机。尤其近年来,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媒介主体及媒介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相较之下,从框架建构、铺垫效应等理论的丰富到NAS理论、议程融合等领域的开拓,也显示出受众日益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设置议程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也是一个值得关切的方向。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着重梳理辨析属性议程,并对信息时代网络议程、议程融合这两个发展迅猛的领域进行分析,最后从政府应对及公众参与构建议程这一角度,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应用的可能。

作者

丁岩森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公共传播与公民参与。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阳(2017):《议程设置理论在北京的一次检验——基于CGSS(2013)数据的研究》,《国际新闻界》,39(10),77-90。
  • 杜骏飞(2017):《框架效应》,《新闻与传播研究》,24(7),113-126。
  • 高宪春(2011):《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8(1),12-20。
  • 郭凤林,严洁(2016):《网络议程设置与政治参与:基于一项调查实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4),55-66。
  • 蒋忠波,邓若伊(2011):《网络议程设置的实证研究——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为视阈》,《新闻与传播研究》,18(3),100-105。
  • 李莉,张咏华(2008):《框架构建、议程设置和启动效应研究新视野——基于对2007年3月美国〈传播学杂志〉特刊的探讨》,《国际新闻界》,(3),5-9。
  • 李希光,秦轩(2001):《谁在设置中国今天的议程?——电子论坛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对党报议题的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3),55-62。
  • 林功成,李莹(2013):《铺垫效果研究:发展与问题》,《国际新闻界》,35(7),62-69。
  • 刘海龙(2004):《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媒体政治——从〈事关重要的新闻〉说起》,《国际新闻界》,(2):54-60。
  • 罗昕(2011):《结构性缺失:网络时代把关理论的重新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18(3),68-76。
  • 马得勇(2016):《政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政治学研究》,(4),57-69。
  • 麦库姆斯(2008):《议程设置:大众媒介及舆论》(第一版),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沈荟,王学成(2015):《新媒体人际传播的议题、理论与方法选择——以美国三大传播学期刊为样本的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2(12),81-100。
  • 曾润喜,朱利平(2016):《政策议程互动过程中的公民网络参与及合作解》,《国际新闻界》,38(6),110-128。
  • 张潮,张洁(2013):《社会现实、集体记忆和标签化报道的互动:“官二代”媒介形象的建构及其成因(2009~2012)》,《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2(6),133-142。
  • 张军芳(2015):《“议程设置”:内涵、衍变与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2(10),111-118。
  • 赵静,薛澜(2017):《回应式议程设置模式——基于中国公共政策转型一类案例的分析》,《政治学研究》,(3),42-51。
  • 朱亚鹏,肖棣文(2012):《谁在影响中国的媒体议程:基于两份报纸报道立场的分析》,《公共行政评论》,5(4),121-144。
  • Chen,S.,& Zhang,C.(2018). From Suppressive to Proactive?Chinese Governments' Media Control Strategies in Popular Protests. China: 16(4).

公民、社群与社会: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0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