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吸纳与区隔:社区共识的型塑机制研究

摘要

将都市行动研究、自组织过程研究的社区共识影响要素融入社区治理机制分析,对有改善居住环境共识的胡同社区为何没有出现社区自组织行动的研究发现:吸纳机制使社区集体行动的机会空间受限,无法依托既有社会组织网络进行动员;空间、群体、人际、话语区隔机制瓦解了社区团结,使胡同社区缺乏重建社区自组织的能人、资源和网络基础;吸纳和区隔导致的原子化和空心化使居民行动力和机会空间受限,被动与国家、市场达成社区共识。吸纳和区隔对社区共识的型塑是对都市行动研究、自组织过程研究、邻里政治研究路径社区共识研究的补充、丰富和完善。明确发展预期、提升公民意识、丰富社区社会资本、社区营造是改善胡同社区治理的途径。

作者

帅满 ,1987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铜鼓县排埠村。2009年、2012年、2015年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本校研究员。2017年9月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学一年。 研究兴趣包括信任研究、社区研究、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在内的课题7项,已出版学术著作《灾后重建纪事:社群社会资本对重建效果的分析》(合著)。
梁肖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鹏(2010):《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1。
  • 陈映芳(2005):《“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3。
  • 陈映芳(2006):《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学研究》,4。
  • 陈映芳(2008):《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社会学研究》,3。
  • 曹正汉等(2012):《身份权利及其竞争:制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机制及其实证检验》,载周雪光、刘世定、折晓叶主编《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冯钢(2012):《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兼论“社会复合主体”》,《浙江社会科学》,1。
  • 〔法〕米歇尔·福柯(2010):《安全、领土与人口: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77-1978》,钱翰、陈晓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桂勇、黄荣贵(2008):《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社会学研究》,3。
  • 葛道顺(2011):《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3。
  • 何艳玲、钟佩(2013):《熟悉的陌生人:行动精英间关系与业主共同行动》,《社会学研究》,6。
  • 何宇飞(2011):《NGO在替代性食物体系中信任建构的作用:以A村的社区支持农业项目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 纪莺莺(2013):《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理论视角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5。
  • 康晓光、韩恒(2008):《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开放时代》,2。
  • 康晓光等(2007):《行政吸纳社会: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
  • 李智超(2015):《乡村社区认同与公共事务治理: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刘能(2004):《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时代》,4。
  • 刘晓春(2014):《日本、我国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民俗研究》,5。
  • 刘子曦(2010):《激励与扩展:平城业主维权运动中的法律与社会关系》,《社会学研究》,5。
  • 罗家德(2011):《中国商道:社会网与中国管理本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罗家德等(2013a):《中国商业行业协会自组织机制的案例研究:中西监督机制的差异》,《管理学报》,5。
  • 罗家德等(2013b):《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中国社会科学》,10。
  • 罗家德、李智超(2012):《乡村社区自组织治理的信任机制初探:以一个村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例》,《管理世界》,10。
  • 罗家德等(2014):《灾后重建纪事:社群社会资本对重建效果的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十章。
  • 罗家德、方震平(2014):《社区社会资本的衡量:一个引入社会网观点的衡量方法》,《江苏社会科学》,1。
  • 沈原等(2017):《北京市社区治理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 沈原(2019):《老旧街区的社区建设》,《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
  • 帅满(2016):《信任转化与演进机制研究:以网络结构信任为中介的考察——以自组织“菜团”为例》,载周晓虹、谢曙光主编《中国研究》,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20~142。
  • 帅满(2013):《安全食品的信任建构机制:以H市“菜团”为例》,《社会学研究》,3。
  • 施芸卿(2007):《机会空间的营造:以平城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社会学研究》,2。
  • 施芸卿(2013):《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公民运动与转型期国家一个人关系的重塑——以 B 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社会学研究》,2。
  • 施芸卿(2015):《再造城民: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与个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孙立平(2003):《断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孙瑜(2014):《乡村自组织运作过程中能人现象研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论文。
  • 唐文玉、马西恒(2011):《去政治的自主性:民办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浙江社会科学》,10。
  • 王海宇(2018a):《有限度的自主:当前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干部》,《青年研究》,2。
  • 王海宇(2018b):《从国家话语到日常实践》,《读书》,4。
  • 王海宇(2019):《老旧街区中的积极分子:以大栅栏BS社区为例》,《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
  • 王名、孙伟林(2010):《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中国非营利评论》,1。
  • 王诗宗、宋程成(2013):《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中国社会科学》,5。
  • 王信贤(2006):《争辩中的中国社会组织研究:“国家”-“社会”的视角》,台北:台湾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 魏伟(2008):《都市行动研究:理论传统的界定和中国经验的嵌入》,《社会》,1。
  • 卫伟(2014):《动迁居民行动的“集体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论文。
  • 温莹莹(2013):《非正式制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T村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1。
  • 吴建平(2012):《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社会学研究》,1。
  • 吴介民(2011):《永远的异乡客?公民身份差序与中国农民工阶级》,《台湾社会学》,21。
  • 许鹿、罗凤鹏、王诗宗(2016):《组织合法性: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选择性支持的机制性解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5。
  • 闫臻(2018):《城市社区组织化治理: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嵌入与横向联系的扁平化合作》,《人文杂志》,5。
  • 杨敏(2007):《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4。
  • 杨宜音(1999):《“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1。
  • 曾凡木(2018):《移动互联网、线上分享与青年自组织的互惠机制:以S市新庭小区80群为例》,《中国青年研究》,8。
  • 张磊(2005):《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社会学研究》,6。
  • 赵秀梅(2008):《基层治理中的国家-社会关系:对一个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NGO的考察》,《开放时代》,4。
  • 赵晔琴(2008):《“居住权”与市民待遇:城市改造中的“第四方群体”》,《社会学研究》,2。
  • 周飞舟、王绍琛(2015):《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
  • Nahapiet,J.& Ghoshal,S.(1998),“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Knowledge & Social Capital,23(2).
  • Oliver,P.& Marwell,G.(1988),“The Paradox of Group Size in Collective Action:A Theory of the Critical Mas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3(1).
  • Oliver,P.,et al.(1985),“A Theory of the Critical Mass.I.Interdependence,Group Heterogeneity,and the Produc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
  • Ostrom,E.(198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Presidential Addres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92(1).
  • Putnam,R.D.(1994),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Tomba,L.(2014),The Government Next Door:Neighborhood Politics in Urban Chin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吸纳与区隔:社区共识的型塑机制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5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