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剧情”的开始与落幕

摘要

曹禺发表作品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926年,所以曹禺的“戏剧情结”至少有70年之久。但作为中国戏剧界首屈一指的人物,曹禺并不是个多产的作家。与《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相比,其他作品稍显逊色,读者评论家也关注较少。所以这本有关“其他作品”的研究资料,也可称为“非经典”作品研究资料。要还原一个立体完整的曹禺戏剧研究情况,对曹禺“非经典”作品的研究,亦十分必要。对曹禺“其他作品”研究资料的梳理,至少能解决以下几个与曹禺有关的问题:评论界对“非经典”作品的评价史;创作和思想转变轨迹;如何与戏结缘;为何痴迷戏剧一辈子,却只写出寥寥九部作品;为何前期注重个性、原始情绪的表现,之后又走上前期创作理念的殊途;等等。相较于“四大经典”作品的研究情况,学者对曹禺“其他作品”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这也是日后曹禺研究大有可为之处。

作者

汪亚琴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曹荫堂(1948):“本社与话剧系联合主办《艳阳天》座谈会”,《金声》,第47期。
  • 曹禺(1982):“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剧本》,第10期。
  • 陈瘦竹、沈蔚德(1979):“读《王昭君》”,《钟山》,第1期。
  • 端木蕻良(1946):《〈蜕变〉铢求》,《大公晚报》5月29日、30日、31日。
  • 方非(1944):“谈《家》的结构”,《杂志》,第4期。
  • 巩思文(1936):“《财狂》改编本的新贡献”,《南开校友》,第4、5期。
  • 谷虹(1941):“曹禺的《蜕变》”,《现代文艺》,第3期。
  • 胡风(1943):“《蜕变》一解”,《文学创作》,第6期。
  • 惠元(1938):《评〈全民总动员〉》,《新华日报》11月5日。
  • 力扬(1946):《我对〈蜕变〉的意见》,《新华日报》6月9日。
  • 廖超慧(1988):“《正在想》:一部不该被遗忘的剧本”,《江汉大学学报》,第4期。
  • 茅盾(1961):“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文学评论》,第5、6期。
  • 茅盾(1979):《赠曹禺》,《人民日报》1月28日。
  • 田本相(1986):“关于曹禺的早期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期。
  • 田本相(1991):《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田本相(2010):《〈胆剑篇〉论》,载《曹禺剧作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田本相、刘一军(2010):《曹禺访谈录》,百花文艺出版社。
  • 吴祖光(1979):《读〈王昭君〉》,《人民日报》1月14日。
  • 熊佛西(1948):“《艳阳天》观感”,《文训》,第6期。
  • 羊誩(1934):“《新村正》的今昔”,《南开高中学生》,第2期。
  • 张光年(1955):“曹禺的创作生活的新进展——评话剧《明朗的天》”,《剧本》,第3期。
  • 周恩来(1979):《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载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

“剧情”的开始与落幕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8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