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意在返本 功在开新

摘要

冯天瑜先生是国内知名且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史研究专家,其数十年的历史书写,既有贯穿古今与兼具中西的治学眼光,也有寻幽反思的睿智;既有宏观的人类文化史视野中的超俗命意,也从浩瀚史海中选择切关宏旨的微观问题,从第一手材料抓起,把自己探讨的专门问题置于纵横比较的网络之中;既以有限生命去了解无穷的中外古今,又在微观研究中借助“博大”而“即器求道”“观象索义”。研习冯天瑜先生的治学理路,若置于100余年的中国历史书写的学术史语境里,不无启迪的意义。

作者

聂运伟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文艺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日〕 谷川道雄、冯天瑜(2010):“关于中国前近代社会‘非封建’的对话”,《史学月刊》,第1期。
  • 陈少明(2007):“什么是思想史事件”,《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
  • 冯天瑜(2007):《“封建”考论》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 冯天瑜(2011a):“辛亥首义百年祭”,《政策》,第11期。
  • 冯天瑜(2011b):“在‘共和’的旗帜下——辛亥‘首义’百年祭”,《社会科学论坛》,第9期。
  • 冯天瑜(2011c):“短时段革命孕育于长时段文明积淀——辛亥首义远因探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 冯天瑜(2013):《中国文化生成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
  • 冯天瑜、张笃勤(2011):《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 何晓明(2011):“学术理路的梳理是学术史研究的核心”,《史学月刊》,第1期。
  • 黄敏兰(2008):“超越定性和命名,从史实出发认识封建社会”,《史学月刊》,第3期。
  • 黄敏兰(2009):“‘封建’:旧话重提,意义何在?——对‘封建’名实之争的理论探讨”,《史学月刊》,第8期。
  • 李扬眉、范学辉(2010):《〈文史哲〉杂志举办“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高端学术论坛》,国学网,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25189,5月6日。
  • 林甘泉(2008):“‘封建’与‘封建社会’的历史考察——评冯天瑜的《“封建”考论》”,《中国史研究》,第3期。
  • 刘绪贻(2008):“读《“封建”考论》”,《读书》,第12期。
  • 吴成国(2010):“‘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文化史家——冯天瑜访谈录”,《中国文化研究》,第5期。
  • 叶文宪(2011):“走出‘社会形态’的误区,具体分析社会的结构”,《史学月刊》,第3期。
  • 张金光(2011):“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史学月刊》,第3期。
  • 张绪山(2007):“拨开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读冯天瑜《“封建”考论》”,《湖北社会科学》,第1期。
  • 张永义(2011):《折中其间:方以智和他的家师之学》,《中国社会科学报》12月6日。
  • 章开沅(2011):《百年遐思:辛亥革命研究的省思》,转引自《记章开沅教授〈百年遐思:辛亥革命研究的省思〉演讲》,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e263860100u8x5.html,7月1日。
  • 郑大华(2007):“史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读冯天瑜教授新著《“封建”考论》”,《社会科学论坛》,第4期。
  • 朱渊清(2009):《书写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意在返本 功在开新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3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