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三重论域及转向

摘要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与作用发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如何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明确。调研发现,无论是何种实践形态,网络技术、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都是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论域,这是由互联网的特性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决定的,蕴含着技术治理的实践逻辑与主体关系。为了确保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实效价值的持续性,需要在把握网络技术、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融合性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数据化分析深度,拓展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二次空间,利用信息化形塑“后科层制”组织结构,以多重评估精准对接技术供给与需求,推动制度变迁。

作者

朱志伟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治理与公益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2007,《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吕薇洲等译,重庆出版社。
  • 安德鲁·芬伯格,2005,《技术批判理论》,韩连庆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 布鲁斯·宾伯,2011,《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刘钢译,科学出版社。
  • 蔡玉卿,2018,《网络化管理视角下社会监督的逻辑困境与超越》,《行政论坛》第4期,第43~48页。
  • 陈荣卓、刘亚楠,2019,《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的技术偏好与适应性变革——基于“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多案例分析》,《社会主义研究》第4期,第112~120页。
  • 陈潭,2016,《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的创新转向》,《行政论坛》第6期,第1~5页。
  • 达雷尔·M.韦斯特,2012,《下一次浪潮: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廖毅敏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 高奇琦、陈建林,2016,《大数据公共治理:思维、构成与操作化》,《人文杂志》第1期,第103~111页。
  • 何瑞文,2016,《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困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16~22页。
  • 胡重明,2013,《再组织化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以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例》,《公共管理学报》第1期,第63~70页。
  • 黄毅、文军,2014,《从“总体-支配型”到“技术-治理型”: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35~44页。
  • 姜爱林、任志儒,2007,《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城市研究》第2期,第4~14页。
  • 蒋俊杰,2014,《从传统到智慧: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的困境与重构》,《浙江学刊》第4期,第117~123页。
  • 李敏、王彦,2016,《互联网思维为社会治理增添新力量》,《人民论坛》第32期,第62~63页。
  • 李宇,2016,《互联网+社会治理应用探索》,《行政管理改革》第7期,第63~67页。
  • 梁俊山,2017,《我国互联网政治生态定位:从内构到共生》,《求实》第4期,第68~77页。
  • 刘安,2014,《网格化社会管理及其非预期后果》,《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第106~115页。
  • 马长山,2016,《互联网+时代“软法之治”的问题与对策》,《现代法学》第5期,第49~56页。
  • 马克斯·韦伯,1997,《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 玛丽·道格拉斯,2013,《制度如何思考》,张晨曲译,经济管理出版社。
  • 曼纽尔·卡斯特,2001,《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冉奥博、王蒲生,2016,《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建构——来自古希腊陶器的例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50~158页。
  • 宋煜、王正伟,2015,《“互联网+”与基层治理秩序再造》,《社会治理》第3期,第134~141页。
  • 孙柏瑛、于扬铭,2015,《网格化管理模式再审视》,《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第65~71页。
  • 王庆华、宋晓娟,2019,《共生型网络化治理:社区治理的新框架与推进策略》,《社会科学战线》第9期,第218~224页。
  • 王雨磊,2016,《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社会学研究》第6期,第119~142页。
  • 徐家良、段思含,2019,《技术治理视角下“互联网+”社区治理创新模式研究——基于上海市多案例的考察》,《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1期,第3~21页。
  • 徐选国、吴柏钧,2018,《城市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机制——以深圳市Z街“网格化”管理社会服务项目为例》第2期,第122~131页。
  • 张陶、王锋,2019,《大数据时代智慧社会治理中的人机合作》,《学海》第3期,第49~54页。
  • 周芳检、何振,2018,《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新态势》,《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63~69页。
  • 周连根,2013,《网格化管理:我国基层维稳的新探索》,《中州学刊》第6期,第83~85页。
  • 朱志伟,2018,《联合与重构:社区基金会发展路径的个案研究——一个资源依赖的分析视角》,《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1期,第119~128页。
  • 朱志伟、刘振,2018,《重塑与创新:“互联网+”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研究》,《电子政务》第2期,第37~44页。
  • Hood,C.C.,Margetts,H.Z.2007..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 Levy,P.,1997..Cambridge:Mass Perseus.
  • Lyall,C.,Tait,J.2005..Burlingtong:Ashagate Publishing Company.
  • North,D.C.199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72-76.
  • North,D.C.1992.“Institutional and Economic Theory.”,(1),3-6.
  • Pu,Z.L.,Xu,L.2008.“Research to the Community Resource Integration Under Grid City Management.”,4(7),64-68.

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三重论域及转向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2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网络技术、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三重论域
    1. (一)网络技术: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工具性价值
    2. (二)政府结构: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约束性考量
    3. (三)政治制度: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保障性因素
  • 三 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转向
    1. (一)不断挖掘数据化分析深度,拓展技术治理的二次空间
    2. (二)利用网络化技术重塑政府,形成“后科层制”组织结构
    3. (三)以多重评估把控治理实效,精准对接技术供给与需求
    4. (四)强化利益主体的共识价值,推动制度的变迁与完善
  • 四 走向共融发展:互联网参与社会治理的时代价值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