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机构管理视角下在院孤残儿童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

我国正从国家福利向多元福利制度转变,儿童福利院也从单一供养功能逐步向多功能服务模式迈进,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亟须改革。在该背景下,本研究探讨了W市儿童福利院的现有服务体系是否能满足在院孤残儿童的需求,研究发现:第一,在院孤残儿童最基本的生存和生理需求、安全和保障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第二,归属和爱、被尊重和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满足;第三,影响需求满足度的机构管理因素包括缺乏预估和评估机制,一线照护者专业性不强,专业工作人员行政事务缠身、人员流动率高,人手不足增大照护压力,资源网络存在局限,寄养家庭模式发展滞后等。为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提升在院孤残儿童的需求满足水平,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学习“南京模式”,拓展内生资金渠道,完善社会捐助体系;第二,加强志愿者和实习生管理;第三,增加岗位培训次数,增强人员专业性;第四,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能力。

作者

张莹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
陈虹霖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助理、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积极老龄化、认知症非药物干预、老年社会工作、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成海军,2003,《政策与操作并举——儿童福利院舍照顾亟需转型》,《中国社会报》,转引自滕小玢,2018,《福利院孤残儿童照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
  • 范篆玲、陈瑛,2008,《养育模式与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国民康医学》第12期。
  • 兰莉,2010,《社会福利供给中政府的职能及其实现途径》,《甘肃理论学刊》第4期。
  • 刘寒,2014,《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
  • 刘继同,2005,《国家与儿童:社会转型期中国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青少年犯罪问题》第3期。
  • 尚晓援,2001,《从国家福利到多元福利——南京市和兰州市社会福利服务的案例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 滕小玢,2018,《福利院孤残儿童照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
  • 威廉姆·怀特科等,2004,《当代世界的社会福利》,解俊杰译,法律出版社,转引自刘继同,2005,《国家与儿童:社会转型期中国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青少年犯罪问题》第3章。
  • 杨发祥、徐少睿、卢达明,2016,《孤残儿童机构照顾的实践模式及其优化路径——以广东G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例》,《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 张红霞,2003,《当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问题》,《社会福利》第12期。
  • 周灿尧,2018,《浅析儿童福利院中孤残儿童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青年时代》第10期。
  • 朱眉华、蔡屹,2007,《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与社会融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机构管理视角下在院孤残儿童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5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 (一)理论基础
      1. 1.儿童需要与儿童福利理论
      2. 2.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理论
      3. (二)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2. (三)研究方法
  • 二 W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服务体系现状
    1. (一)W市儿童福利院档案管理
    2. (二)W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教养模式
  • 三 在院孤残儿童需求满足情况
    1. (一)归属和爱的需要
    2. (二)被尊重和自尊的需要
    3. (三)自我实现的需要
  • 四 机构管理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1. (一)缺乏预估和评估机制
    2. (二)一线照护者专业性不足,专业工作人员行政事务缠身
    3. (三)人员流动率高,人手不足增大照护压力
    4. (四)资源网络局限,有待进一步拓展
    5. (五)寄养家庭模式发展滞后
  • 六 总结与反思
    1. (一)学习“南京模式”,发展内生资金渠道,并完善社会捐助体系
    2. (二)加强志愿者和实习生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3. (三)增加岗位培训次数,增强人员专业性
    4. (四)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