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非营利教育与亚文化的生产

摘要

中国的公办中小学教育常常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一些不满的家长和老师开始寻求替代性教育模式。于是,一些提倡全人教育实践和理念的民办非营利学校应运而生。自德国引入的华德福教育体系是当代中国民办非营利性教育中规模较大的教育实践之一,自2004年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在中国创立以来,在全国引起了华德福教育的“热潮”。通过民族志研究,笔者发现中国的华德福教育不仅是对主流学校教育不满的回应,还涉及一系列以中产阶层为主的自我实践和生活安排。作为非营利组织,它也致力于社区文化的营造,在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教师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实践中,生产出了一个具有风格意义的亚文化群体——“华德福圈”。

作者

赵杰翔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朱健刚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Zhao Jiexiang
Zhu Jiangang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英〕保罗·威利斯(2013):《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秘舒、凌旻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 蔡秀云、赵春生(2014):《非营利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经济研究参考》,第41期。
  • 费孝通(1986):《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顾明远(2000):《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比较教育研究》,第4期。
  • 顾明远等(2019):《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顾明远先生专访》,《重庆高教研究》,第2期。
  • 〔德〕海因茨·齐默曼(2015):《什么是人智学》,金振豹、刘璐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黄晓星(2002):《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2014):《华德福在中国:迈向个性的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黄瑾(2014):《华德福幼儿音乐教育——以长沙花果山森林幼儿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 李泽武(2004):《我在英格兰学师范——华德福教育亲历记》,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11):《重新学习做老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劳凯声(2002):《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教育研究》,第2期。
  • ——(2016):《公益性视野下的公办学校定位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 乐园(2008):《公共服务购买: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契约合作模式——以上海打浦桥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期。
  • 刘旭亮(2012):《美国选择性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的启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 柳圣爱 (2010):《韩国选择性教育的现状及展望》,《外国教育研究》,第2期。
  • 〔德〕鲁道夫·斯坦纳(2013):《斯坦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温鹏译,高塔校,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2012):《菊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孟登迎(2008):《“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外国文学》,第6期。
  • 〔法〕米歇尔·福柯(2010):《福柯读本》,汪民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欧阳雁玲等 (2019):《非营利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第12期。
  • 彭澎(2011):《NGO 的组织文化及塑造研究》,《现代管理科学》,第8期。
  • 彭莉莉(2007):《教育的桃花源:华德福学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 〔法〕皮埃尔·布迪厄(2015):《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滕世华(2016):《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途径与制度环境——基于上海的调研分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第1期。
  • 吴蓓(2009):《请让我慢慢长大:亲历华德福教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王泳波(2012):《非营利组织在美国文化产业中的角色及功能》,《学术论坛》,第7期。
  • 王琳琳(2014):《华德福教育的艺术化教学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 魏建国(2018):《为何美国特许学校教育改革久盛不衰——兼论公立教育中的政府与市场》,《比较教育研究》,第2期。
  • 闫旭蕾(2007):《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杨东平(2016a):《中国教育会好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6b):《重新认识应试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期。
  • 杨小柳、周源颖(2018): 《“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中国青年研究》,第9期。
  • 杨兆山、时益之(2018):《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与理论探索》,《教育研究》,第12期。
  • 张继涛(2016):《非营利组织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英山经验的审视》,《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周采(1997):《保罗·古德曼教育思想述评》,《外国教育研究》,第2期。
  • 周如南等(2017):《灾后重建中的社区营造——地方治理中 NGO 参与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期。
  • 朱健刚(2016):《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政策与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文集》。
  • 张栩(2008):《一种整体的视角:华德福整体课程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
  • Sliwka,A.(2008),“The Contribution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Innovating to Learn,,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Oberman,I.(2008),,The Edwin Mellen Press.
  • Ashley,M.(2009),“Education for Freedom:The Goal of Steiner/Waldorf Schools”,in Philip A.Woods & Glenys J.Woods ed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非营利教育与亚文化的生产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2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回顾
    1. (一)作为替代性教育的华德福教育
    2. (二)教育的建构力: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3. (三)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华德福学校
  • 三 田野素描
  • 四 文化选择:选择华德福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
  • 五 华德福圈:亚文化及其生产过程
    1. (一)“华德福圈”作为一种亚文化
    2. (二)亚文化的生产:华德福教育实践的两个脉络
    3. (三)亚文化的建构:华德福教育实践的三个层次
  • 六 总结和展望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