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高校类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评价体系建设与试点

摘要

为了探析高校类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普服务的效果,本研究基于前期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试点测评的研究成果,对全国高校类科技创新主体展开后续的科普服务评价试点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理论模型的构建和指标体系设计与前测,最终形成了一套包含科普基础投入、制度与机制建设、科普平台、科普活动四个指标维度的评估体系、测评调查问卷及试点工作手册。采用了专家打分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赋值和评分方案确定。参照中国省级区域的地域分布和高校类别特征,选取了浙江省、安徽省和吉林省共25所高校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深度访谈”的形式,得到高校科普服务效果评估的第一轮试点调查情况。

作者

汤书昆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文化传播。
郑斌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科研管理。
樊玉静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
李庆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
蔡婷婷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
Tang Shukun
Zheng Bin
Fan Yujing
Li Qing
Cai Tingting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高校类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评价体系建设与试点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5.6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调查研究基本过程
    1. (一)调查背景刻画
    2. (二)高校科普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3. (三)高校科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与权重确定
    4. (四)问卷、访谈调查及结果
      1. 1.访谈调查过程及结果
      2. 2.问卷调查过程及数据结果
  • 二 调研工作之一:高校科普现状认知调查主要内容
    1. (一)获取本地区高校的科普活动信息的渠道
    2. (二)参加本地区所有高校科普活动的次数
    3. (三)参加所在地高校科普活动的主要目的
    4. (四)高校开展科普活动应当发挥的主要作用
    5. (五)科普活动类型
    6. (六)传播的主要内容
    7. (七)经常参与开展科普活动的人员
  • 三 调研工作之二:高校科普绩效试点评估调查
    1. (一)科普基础投入指标模块
      1. 1.科普部门或机构
      2. 2.科普人员
      3. 3.科普经费
    2. (二)制度与机制建设指标模块
      1. 1.科普制度
      2. 2.科普奖励
      3. 3.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
    3. (三)科普平台指标模块
      1. 1.科普场地
      2. 2.科普传媒
    4. (四)科普活动指标模块
      1. 1.学术交流活动
      2. 2.师生科普活动
      3. 3.公众科普活动
  • 四 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1. (一)试点测评工作总结
      1. 1.工作路径选择不断调整优化与形成阶段共识的过程总结
      2. 2.测评工具制定优化调整过程叙述及相关经验与不足总结
      3. 3.调查路径规划工作总结
    2. (二)试点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归纳
      1. 1.各级科协向高校基层的延伸尚存在不足;各级科协在高校开展科普工作中的宣传动员、组织指导、支持帮助、监督评价能力都存在制度设计带来的能力有限的问题;科协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和“科普工作者之家”的作用在高校系统内没有真正发挥好
      2. 2.各类高校科普主管人群和科普活动人群对当前科普工作的内涵和边界缺乏统一明晰的认识;部分高校对自身理应承担的科普教育和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服务职能落实不到位,存在重自身人才培养,重教学科研、轻社会科普服务的情况,师生和科技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激发没有纳入议程
      3. 3.高校科协和科普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缺乏基本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没有科普工作的基本规划、制度规范、计划总结和监测反馈。针对科普工作的高校内部运行治理体系绝大多数尚未建立,社会基本责任性质的科普影响力严重不足
      4. 4.高校由于地域、隶属、层级和性质差异较大,学科特点、科技成果类型、科普的服务对象差异也很大,较难用一个科普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丈量所有的高校
      5. 5.高校对科普的常态化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科普工作呈临时性与边缘性状态
      6. 6.高校普遍没有将科普工作明确列入教师岗位职责考核和学生培育体系,科学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缺失,师生的科普积极性被挫伤
      7. 7.高端科技成果科普化不足,科普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科普能力有待系统提升
      8. 8.挂靠在高校的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是独立法人单位,高校对其科普工作缺乏指导,尚未设计“抓手”
      9. 9.高校科普向乡村和基层延伸,特别是面向乡村留守和贫困地区儿童的科普教育少
    3. (三)下一步研究与实践的建议路径
      1. 1.差异化扩大调研样本,调整评估性指标和调查问卷,优化科普服务评估方案和工作路径
      2. 2.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高校类科技创新主体科技传播与普及实施细则
      3. 3.从意识根源上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纠正轻视、矮化科普的思想
      4. 4.明确高校科普的责任主体,加大科普基础投入,建立和完善内部机构和运行机制
      5. 5.借鉴本科教育第三方评价模式,在价值中立视角,协调政府、社会、公众协同参与,共同推进高校科普反思能力的提升
      6. 6.建立科普奖励激励机制,提升高校师生参与科普服务的获得感、荣誉感,同时注意奖励激励政策的合理差异化和适度问题
      7. 7.创新高校科普服务模式,按照区域、专业等方式,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省市科协之间的协作联合,成立高校科普联盟和片组群
      8. 8.加强高校科普宣传推广工作,建立线下体验、线上宣传的“互联网+科普”立体工作格局
      9. 9.进一步丰富高校科普方式和内容,拓宽科普服务领域
      10. 10.培育高校师生身份的科普达人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