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碳中和国际进程的总体形势分析与我国政策展望

摘要

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面向碳中和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不断推进。本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及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括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的关键科学结论,从全球和中国的不同视角,分析了碳中和目标下的转型需求和相关政策发展动态,提出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和推动碳中和国际合作的若干建议。

作者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治理、气候政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学会环境经济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二十余项,发表专著、合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研究成果约一百篇(部),曾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2年),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1年),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等。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曾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发表论文、合著八十余篇(部)。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指导委员会委员。
柴麒敏 ,博士,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委会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碳中和50人论坛特约研究员。
胡国权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资助项目十几项,参与编写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碳中和国际进程的总体形势分析与我国政策展望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9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 二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结论
    1. (一)人类活动促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是毋庸置疑的
    2. (二)到21世纪中叶,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持续升高,水循环加剧
    3. (三)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事件将变得更为严重,多重影响并发的概率将增加
    4. (四)限制未来气候变化必须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 三 全球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和产业转型需求
  • 四 国际碳中和进程在坎坷中推进
    1. (一)发达国家碳达峰及其经验借鉴
    2. (二)发达国家碳中和及其政策措施
    3. (三)全球能源危机是否会动摇气候政策
  • 五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初现端倪
  • 六 积极推动全球碳中和国际合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