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音为梦想”:困境家庭儿童希望感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摘要

困境家庭儿童较低的自我抱负和成就动机限制其勤奋努力与潜能发挥,希望感作为积极的心理特质是抗逆力重要的个体内在保护因子,希望感提升能有效促进与增强困境儿童目标设置与成就动机。本文基于Snyder的希望理论框架,从“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三个维度,运用“希望注入”“目标确立”“路径发展”“动力增强”“挫折处理”策略,设计了12节次“音为梦想”小组干预方案,使小组成员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目标设置与达成,提升希望感,并进一步思考学业目标、规划长远目标。研究表明,通过小组工作干预,促使儿童设置合理目标,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提升困境家庭儿童的希望感,更多地挖掘与激发儿童自身内部的保护性因素,促进其正面成长。

作者

华红琴 ,心理学硕士、社会学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残障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儿童福利、儿童青少年保护与成长促进等研究,有丰富的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了多本社会工作教材与专著。
顾佳佳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学校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Alan Carr,2013,《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二版),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常淑敏、张文新,2013,《人类积极发展的资源模型——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和领域》,《心理科学进展》第1期。
  • 丁一、张晶、任静、杜培培,2016,《接受式音乐干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第14期。
  • 董立焕、查梦培、刘萍萍、成杰、唐启群、王卫亮、郭宗海,2021,《五行音乐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及希望水平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第7期。
  • 董淑贤、张俊、郑秀、李红梅、田朝霞、郝婷、杨启慧、仲朝阳,2021,《青年乳腺癌患者拼贴画心理疗法的实施》,《护理学杂志》第8期。
  • 何玲,2015,《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 何敏贤、袁雅仪、段文杰,2014,《发现自己的抗逆力:正向心理学的应用和技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侯阿幸、彭真、张笑,2022,《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家庭支持对居家肝癌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社会支持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5期。
  • 胡金凤、郑雪、孙娜娜,2011,《压力对“蚁族”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
  • 华红琴、王炎涛,2017,《家庭抗逆力生成研究——以自闭症儿童家庭个案为例》,载张文宏主编《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第2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黄晶,2012,《希望课程对儿童希望及复原力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
  • 李洁莉、潘世华、陈贵儒、沈霞、丁晓敏、孙慧敏,2020,《正念冥想干预对护士第二受害者体验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护理学杂志》第18期。
  • 李娟、卢静静、戈静怡,2022,《当前我国健康困境儿童学业发展问题及介入策略——基于苏北地区×市的调查》,《社会福利》(理论版)第3期。
  • 李莉、姜改英、李敏,2021,《临床一线硕士学历新护士抗逆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护理研究》第17期。
  • 李丽,2020,《接受式音乐干预对胰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第17期。
  • 李永慧,2017,《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希望研究述评》,《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第4期。
  • 刘涤,2019,《哈尔滨市三级甲等医院医护人员抗逆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第6期。
  • 刘桂华、欧萍、黄龙生、谢娜妹、林锦玲、何迎霜、胡蓉芳,2021,《亲子绘画和创意手工疗法对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其母亲效果评价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第8期。
  • 刘孟超、黄希庭,2013,《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第3期。
  • 刘取芝、吴远,2005,《压弹:关于个体逆境适应机制的新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2期。
  • 刘玉兰、彭华民,2012,《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 卢春丽,2017,《农村留守儿童希望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基于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龙岩学院学报》第5期。
  • 卢国慧,2020,《分析叙事疗法对晚期癌症患者希望水平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第S1期。
  • 任俊,2006,《儿童希望的培养——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申敏、徐艳丽、贾爱兰,2021,《焦点解决短程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10期。
  • 申智慧、李丽、李胜楠、焦妙蕊,2021,《心理干预联合音乐放松疗法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希望水平、心理痛苦程度、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第2期。
  • 隋勇莲,2018,《音乐疗法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及希望水平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第32期。
  • 索雪原,2010,《初中生希望与自信关系的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 唐江钰,2020,《父母教养方式对贫困儿童希望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
  • 田国秀,2007,《抗逆力研究及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
  • 田莉娟,2008,《中学生希望特质的评定及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
  • 王蕾、翟绍蒲、邢伟,2022,《音乐疗法联合理性情绪疗法对宫颈癌患者情绪希望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第1期。
  • 王馨蕊、邢艳艳、许燕,2017,《希望的代际传递效应: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心理学探新》第2期。
  • 席居哲、桑标,2002,《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健康心理学杂志》第4期。
  • 徐强,2010,《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2期。
  • 杨丹、梁三才、吴海梅,2016,《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希望的中介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2期。
  • 杨新华、朱翠英、杨青松、黎志华、谢光荣,2013,《农村留守儿童希望感特点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3期。
  • 于肖楠、张建新,2005,《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第5期。
  • 张姬、李丽萍,2021,《团体认知疗法配合心理支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及对心理韧性、希望水平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8期。
  • 张娜、王玥、范文凤,2018,《“抗逆学生”何以实现学业“逆袭”——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学生科学素养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小学管理》第10期。
  • 张青方、郑日昌,2002,《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6期。
  • 赵琳、张晓虎,2021,《认知心理治疗对结核病伴抑郁患者负面情绪、希望水平及自我效能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8期。
  • 赵宁、彭大松,2019,《大学生抗逆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高校为例》,《学术论坛》第6期。
  • Case,Anne,Darren Lubotsky,& Christina Paxson. 2002. “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 in Childhood:The Origins of the Gradi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5):1308-1334.
  • Evans,G. W. 2004. “The Environment of Childhood Pover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2):77-92.
  • Ryan,R.M.,Fauth,R.C.,& Brooks-Gunn,J. 2006. “Childhood Poverty:Implications for School Readines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B. Spodek & O.N. Saracho(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2nd). Mahwah,NJ:Erlbaum.
  • Snyder,C.R.1994. The Psychology of Hope: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 New York:Free Press.
  • Snyder,C.R. 2002. “Hope Theory:Rainbows i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4):249-275.
  • Snyder,C. R.,Harris,C.,Anderson,J. R.,Holleran,S. A.,Irving,L. M.,Sigmon,S. T.,& Yoshinobu,L.1991. “The Will and the Way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4):570-585.
  • Snyder,C. R. & Shane J. Lopez. 2006. 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Sage Publications.
  • Snyder,C.R.,Sympson,S.C.,Ybasco,F.C.,Borders,T.F.,Babyak,M.A.,& Higgins,R.L.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ate Hop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2):321-335.

“音为梦想”:困境家庭儿童希望感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9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 (一)施奈德希望理论
      1. 1.目标
      2. 2.路径思维
      3. 3.动力思维
    2. (二)研究方法
      1. 1.研究对象
      2. 2.资料收集方法
      3. 3.小组干预框架
  • 三 小组过程
  • 四 小组干预成效评估
    1. 1.目标设置情况
    2. 2.希望感情况
    3. 3.后期回访情况
  • 五 研究结论与思考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