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话语促成的共谋:以北京市城中村拆迁为例

摘要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城中村A为个案,通过考察村民在拆迁过程中与政府的话语互动,探讨其从抵制拆迁到与政府共谋的立场转变过程及原因。文章认为,国家将城中村拆迁政策的合法性建立在社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知识体系之上,形成一套难以反驳的强势话语。基层政府在使用这一套话语的同时,也采用多重话语策略推动拆迁计划。村民最初试图以基于故土情结和生计忧虑的“家园”话语抵制拆迁,而后通过生产和传播流言质疑政府的既定拆迁方案和补偿政策。在与政府的直接对话中,村民的话语无法与政府的强势话语相抗衡,只能转变立场,在服从政府决策的前提下,争取巨额经济补偿,而地方政府对此基本默许,以顺利完成拆迁计划。两者实际上已处于共谋关系,其结果是助长房价的上涨,利益(间接)受损的是城市中新的购房群体。村民从抵制拆迁到与政府共谋的立场转变,并非因政府使用了强制手段,而是因为无法对抗政府话语的强势地位。

作者

刘怡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她在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经济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董海军,2010,《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社会》第5期。
  • 恩格斯,1956,《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
  • 冯玉军,2007,《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我国当前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中国法学》第4期。
  • 福柯,2010,《福柯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付伟博,2012,《我国城市居民拆迁问题研究综述》,《法制与社会》第14期。
  • 郭于华,2002,《“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第7期。
  • 郭于华,2011,《倾听底层——我们如何讲述苦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韩荡,2004,《“城中村”改造的理论框架及案例研究》,《规划师》第5期。
  • 李怀,2005,《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 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 李培林,2002,《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 李志生,2002,《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城市建设》第5期。
  • 陆海燕,2011,《“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第2期。
  • 彭小兵、张保帅,2009,《城市拆迁中的维权博弈》,《城市问题》第1期。
  • 斯科特,2004,《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胡搏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唐鸣、邓维立、张丽琴,2012,《“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操作层面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以H市为个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第1期。
  • 特纳,2000,《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波赟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寸光,1995,《社会流动与社会充足:京城“浙江村”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王佳康,2015,《我国城中村拆迁问题的研究综述》,《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8期。
  • 吴毅,2007,《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第3期。
  • 雅各布,2006,《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金横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 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 于建嵘,2004,《当代中国的“以法抗争”——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
  • 张小军,2004,《“反抗”还是“共谋”——“阿米巴效应”和人类变形虫》,《社会学家茶座》第8期。
  • 周大鸣,2001,《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社会学研究》第4期。
  • 周毅刚,2007,《两种“城市病”比较——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新建筑》第2期。
  • Foucault,Michel. 1980. 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translated by Colin Gordon etc.,Vintage.
  • Le Corbusier. 1964. The Radiant City:Elements of a Doctrine of Urbanism to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Our Machine-Age Civilization. New York:Orion Press.
  • Lefebvre,Henri.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 Smith.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 O’Brien K.J. & Lianjiang Li. 2006.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osnow,Ralph. 1991. “Inside Rumor:A Personal Journe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5):484-496.
  • Scott,James. 1985. Weapon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 Siu. 1989.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话语促成的共谋:以北京市城中村拆迁为例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1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理论背景与核心概念
  • 二 中央政府的话语:城市规划知识体系与城中村拆迁合法性的建立
  • 三 基层政府动员拆迁的话语策略
    1. (一)从“拆迁”到“搬迁腾退”
    2. (二)国家发展与集体主义话语
    3. (三)新旧“家园”对比
  • 四 谣言与集体行动
    1. (一)村民的个体诉求:故土情结和生计忧虑
    2. (二)情绪渲染:“传言”与自我动员
    3. (三)统一诉求:集体抗争
  • 五 尾声:村民立场的转变
  • 六 结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