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的日益推进,京津冀城市群进入协同发展的深化阶段。本文通过梳理理论研究和国际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具体经验,构建了包括协同基础、协同行动、协同关键和协同目标四个部分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与模式分析框架。提出要素禀赋与空间分异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区域内自组织和区际合作行为是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完善和创新协同机制与协同模式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实现功能互补、融合、协调的高水平协同是协同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现实情况,得出主要结论。目前三地的协同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河北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京冀内部城乡差距较大;二是津冀产业存在同构现象,市场机制发育不足;三是三地创新要素配置失衡,联合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四是生态补偿存在政府与市场功能失调,补偿标准与方式不完善;五是财税协商机制尚不完善,公共服务的常态化供给机制仍需优化。为此,本文提出要通过创新协同机制和协同模式两条路径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实力提升与经济结构优化,推进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

作者

祝合良 ,经济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品牌研究院院长,应用经济学科责任教授。长期从事贸易与品牌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科研处处长。目前兼任商务部流通经济专家,中华老字号品牌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和老字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等。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专合著、教材38部,发表论文130余篇。专著《中国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于2014年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编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8):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和《京津冀发展报告(2019):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何皛彦 ,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毛汉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36(01)期,第2~14页。
  • [2]王浩、李新春、沈正平:《城市群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淮海城市群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第17~25页。
  • [3]马淑萍:《进一步完善北京产业疏解政策》[J],《北京观察》2016年第9期,第42~43页。
  • [4]王辉、张明:《京津冀协同视角下河北省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年第4期,第88~90页。
  • [5]周桂荣:任子英:《区域产业功能定位重构及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以京津冀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第75~80页。
  • [6]王建廷、黄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与动力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22(05)期,第18~23页。
  • [7]郭炜煜:《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环境协同治理模型与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16。
  • [8]李惠茹、杨丽慧:《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进展、效果与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1(01)期,第66~71页。
  • [9]何树臣:《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横向生态补偿途径探讨》[J],《国土绿化》2016年第6期,第48~49页。
  • [10]高树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与财税政策支持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6期,第12~17页。
  • [11]辜胜阻、王建润、吴华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31(01)期,第10~13页。
  • [12]李国平、罗心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1期,第25~33页。
  • [13]李玉涛:《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2期,第28~47页。
  • [14]孙明正、余柳、郭继孚、李先、周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市交通》2016年第14(03)期,第61~66页。
  • [15]陈诗波、王书华、冶小梅等:《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7期,第63~68页。
  • [16]李京文、李剑玲:《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16年第2期,第13~17页。
  • [17]颜廷标:《基于中观视角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河北学刊》2016年第2期,第149~154页。
  • [18]郭斌:《京津冀都市圈科技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基于日韩经验的借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37(09)期,第37~48页。
  • [19]方创琳:《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7年第5期,第54~63页。
  • [20]周立群:《“双城联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15日(005)。
  • [21]高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开发利用对策》[J],《开放导报》2017年第1期,第46~50页。
  • [22]周立群、王庆芳:《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需处理好五个关系》[J],《领导之友》2017年第1期,第64~68页。
  • [23]孙久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3期,第5~9页。
  • [24]孙久文、张可云、安虎森、贺灿飞、潘文卿:《“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J],《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11期,第26~61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2.9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一)纵观世界——建立跨域协调机制是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二)审视国内——探索跨域协调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3. (三)聚焦京津冀——创新跨域协调机制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
  • 二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 (一)理论探讨
    2. (二)国际经验
      1. 1.英国东南部城市群:顶层设计与多维规划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2. 2.日本东京城市群:中央主导的区域性行政协调机制
      3. 3.大巴黎地区城市群:政府主导的功能分散化疏解模式
    3. (三)分析框架
      1. 1.协同基础:要素禀赋与空间分异
      2. 2.协同行动:区域内自组织和区际合作
      3. 3.协同关键:协同机制与协同模式
      4. 4.协同目标:实现功能互补、融合、协调的高水平协同
  • 三 协同进展与主要问题
    1. (一)总体进展
    2. (二)协同机制与进展
      1. 1.产业协同:产业分工格局初步显现,北京发挥核心引领和辐射外溢作用
      2. 2.创新协同:政策机制不断创新,三地协同创新成果激增
      3. 3.生态治理协同:补偿主体以中央纵向补偿为主,补偿方式以经济和技术补偿为主
      4. 4.公共服务协同:教育医疗养老协同进展突出,公共服务差距呈缩小态势
      5. 5.财税制度协同:中央推动财税政策一体化,三地“双边合作”构建财税协调机制
    3. (三)协同模式与路径
      1. 1.雄安新区:政府规划建设的集中承载地高质量发展模式
      2. 2.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府主导的集中承载地功能融合发展模式
      3. 3.中关村示范区:跨行政区协同创新模式
      4. 4.天津自贸区:制度溢出的示范区模式
    4. (四)主要问题
      1. 1.发展水平:河北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京冀内部城乡差距有待缩小
      2. 2.产业协同:津冀产业存在同构现象,市场机制发育不足
      3. 3.创新协同:创新要素配置失衡,联合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4. 4.生态协同:政府与市场失调,补偿标准与方式不完善
      5. 5.财税制度协同:协商机制尚不完善,公共服务的常态化供给机制仍需优化
  • 四 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
    1. (一)创新协同机制,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实力提升与经济结构优化
      1. 1.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2. 2.构建产业转移对接机制
      3. 3.完善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
      4. 4.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5. 5.探索财税协调机制
    2. (二)创新协同模式,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均衡发展
      1. 1.强化北京“一核”与“两翼”的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 2.深化天津自贸区对接京津冀的合作模式,发挥制度示范和溢出效应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