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动态合宜”:基于上海的质性研究

摘要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的关键要素,也是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展现专业关系实践的“关系性”,有实体主义之虞。基于上海21名社会工作者的深度访谈分析,本论文试图展示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实践的本土特征,认为这是一个结构与行动的交互过程,是主动与被动、混淆与清晰、卷入与限度、人际与约束之间的“动态合宜”。

作者

杨超
何雪松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2014):《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郭伟和、徐明心、陈涛(2012):“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从‘证据为本’到反思性对话实践”,《思想战线》,第3期。
  • 何雪松、杨超(2016):“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建构”,《长白学刊》,第4期。
  • 何雪松(2014):“社会工作的文化自觉”,《社会建设》,第2期。
  • 贺来(2015):“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 刘志红(2003):“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特性对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影响”,《求索》,第2期。
  • 李同(2011):“现阶段本土性社会工作之专业关系研究”,《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0期。
  • 李爽、俞鑫荣(2014):“人情与面子——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探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4期。
  • 马志强(2014):“从熟人关系到专业关系:社会工作求助模式的转向”,《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潘绥铭、侯荣庭、高培英(2012):“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探讨”,《中州学刊》,第1期。
  • 上海市民政局(2012):“这20年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中国社会工作》,第11期下。
  • 王思斌(2001):“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第4期。
  • 王守常(1987):“儒家的中庸之道”,载刘述先编《儒家伦理研讨会》,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
  • 韦伯(著),胡景北(译)(2000):《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杨善华、孙飞宇(2005):“作为意义的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第5期。
  • 曾群(2009):“人情、信任与工作关系:灾后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反思”,《社会》,第3期。
  • 曾国权(2011):“关系动态过程理论框架的建构”,《社会》,第4期。
  • 邹川雄(1998):《中国社会学理论:阳奉阴违与拿捏分寸》,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翟学伟(2007):“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
  • 翟学伟(2011):《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翟学伟(2013):《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翟学伟(2014):“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社会》,第1期。
  • 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晓毅(译)(2012):《国家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98页。
  • 张洪英(2007):“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社会工作关系的透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
  • 赵芳(201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一项基于城乡社会工作者的实证研究”,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张德胜、金耀基、陈海文等(2001):“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社会学研究》,第2期。
  • Dewey,J.& Bentley,A.F.(1949).Knowing and the Known.Boston:Beacon Press.
  • Emirbayer,M.(1997).Manifesto for a Relational Sociolog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3,No.2.pp.281-317.
  • Emirbayer,M.& Williams,E.M.(2005).Bourdieu and Social Work.Social Service Review,Vol79,No.4.pp.689-724.
  • Irizarry,C.,Marlowe,J.M.,Hallahan L.& Bull,M.(2016).Restoring Connections:Social Workers’ Practice Wisdom towards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No.46.pp.1855-1871.
  • Leonardsen M.(2006).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an Individual vs.a Relation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No.16.pp.3-11.
  • Luhmann,N.(1979).Trust and Power.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
  • Miles,M.B&Huberman.A.(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n Expanded Thousand Oaks.CA:Sage.
  • Murphy,D.,Duggan,M.& Joseph,S.(2013).Relationship-Based Social Work an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the Person-Centred Approach:Principled versus Instrumental Perspectives.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No.43.pp.703-719.
  • O' Leary.P.O.,Tsui.M.&Ruch.G.(2013).The Boundaries of the Social Work Relationship Revisited:Towards a Connected,Inclusive and Dynamic Conceptualisation.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No.43.pp.135-153.
  • Polanyi,M.(1958).Personal Knowledge .London:Routledge .
  • Rosenberger,J.(2014).Relational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Diverse Populations:A Relational Approach.Springer-Verlag.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动态合宜”:基于上海的质性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3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方法
    1. (一)研究场景
    2. (二)研究对象
    3. (三)访谈法
    4. (四)资料分析
  • 三 案主来源:主动与被动
    1. (一)“寻找案主”
    2. (二)“接案”
  • 四 称呼:混淆与清晰
  • 五 界限:卷入与限度
    1. (一)人情卷入
    2. (二)弹性边界
  • 六 信任:人际与约束
    1. (一)人际信任
    2. (二)约束性信任
  • 七 结论与讨论
    1. (一)结论
    2. (二)讨论
    3. (三)实践启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