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八十载风雨《原野》路

摘要

被视为曹禺第三部重要戏剧作品的《原野》,在不同时期所受的评价迥异。1937年问世至1949年,批评界对其多持批评意见,但也不乏赞誉之声;1949年至1978年,除境外研究界涌现的少量成果以外,《原野》境内研究几近销声匿迹;1978年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学术研究的日趋深入,批评界对《原野》的评价日趋客观、理性,在肯定其具有深刻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原野》研究八十年来,对其评价几经沉浮,但不可否认,其成就是主要的。

作者

张义明 ,湖北大学2017级文艺学研究生。
黄晓华 ,男,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湖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2013);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专著3部,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获湖北省、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各1次;2013年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阿茨(1940):“原野的故事和人物”,《辅仁文苑》,第3期。
  • 大星友(1941):“《原野》观后感”,《三六九画报》,第2期。
  • 冠英(1939):“谈《原野》”,《今日评论》,第13期。
  • 胡润森(1982):“《原野》简论”,《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
  • 黄健(1988):“基督教、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三位一体——《原野》创作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 华忱之(1983):“重评曹禺的《原野》”,《江西师院学报》,第2期。
  • 回春(1942):“电影与戏剧:银幕与舞台上的原野”,《工商生活》,第7期。
  • 李树凯(1993):“《原野》是一部佳构剧”,《西北师大学报》,第2期。
  • 李扬(2001):“文化与心理:《原野》的潜在世界”,《文艺理论研究》,第3期。
  • 刘绍铭(1969):“《原野》所倡导的原始精神——兼论其舞台技巧”,《纯文学》,第6期。
  • 刘绶松(1956):《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册,作家出版社。
  • 南卓(1938):“评曹禺的《原野》”,《文艺阵地》,第5期。
  • 秦川(1983):“谈曹禺对《原野》的修改”,《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
  • 人艺齐学江(1968):“曹禺反革命罪恶史”,《文艺革命》,第5期。
  • 司徒珂(1939):“评《原野》”,《中国文艺》,第3期。
  • 唐弢(1947):《〈原野〉重演》,《大公报》8月29日。
  • 唐弢(1979):《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 田本相(1981):“《原野》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4期。
  • 田本相(1985):《曹禺年谱长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 王瑶(1953):《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新文艺出版社。
  • 文豹(1983):“仇虎式的农民和仇虎式的复仇”,《艺谭》,第9期。
  • 吴建华(1983):“《原野》中的仇虎并非农民形象”,《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 无名氏(1937):“《原野》导演电影化”,《星华》,第10期。
  • 夏华(1957):《阳光照耀着〈日出〉诞生的地方》,《新晚报》1月23日。
  • 《新天津画报》(1941):《原野在津首次上演》,第27期。
  • 杨晦(1985):《杨晦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福贵(2000):“展示灵魂深处的冲突:生命的悲剧与文化的悲剧”,《戏剧文学》,第4期。
  • 朱栋霖(1985):“论《原野》”,《文学评论丛刊》,第2期。
  • 竺磊(1940):《谈曹禺的戏剧》,《燕京文学》12月20日。

八十载风雨《原野》路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6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