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中国基金会的发展与转型:第三次分配背景下的思考

摘要

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来说,如何利用第三次分配这样一种本土理论范畴,去理解和审视基金会的本土实践与发展过程,并由此思考未来转型之方向,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就第三次分配所指向的“财富升维”而言,现代基金会制度依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公益实践机制,但基金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有着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迄今仍处在不断转型与进化的过程当中。面向未来,基金会需要肩负起更多财富升维的使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作者

史迈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组织、社会服务、公益慈善。
程刚 ,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院长。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程刚、王璐、霍达(2020):《2019年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载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李水金、赵新峰(2021):《第三次分配的正义基础》,《山东工商学院学报》,第1期。
  • 李新春、邹立凯(2021):《本地嵌入与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基于日本长寿家族企业的多案例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第4期。
  • 厉以宁(1997):《关于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第6期。
  • 厉以宁(1999):《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黎宇琳(2016):《从官办慈善到人人公益的30年》,《中国慈善家》,第12期。
  • 刘文华、鹿宝、梁媛媛(2020):《我国慈善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展望》,载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马秋莎(2013):《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马修·比索普、迈克尔·格林(2011):《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丁开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维维安娜·泽利泽(2021):《金钱的社会意义》,姚泽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王名、蓝煜昕、王玉宝、陶泽(2020):《第三次分配: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第30期。
  • 王名、蓝煜昕、高皓、史迈(2021):《第三次分配:更高维度的财富及其分配机制》,《中国行政管理》,第12期。
  • 温铁军(2009):《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史》,《中国老区建设》,第9期。
  • 徐宇珊(2010):《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喻恺、胡伯特·埃特尔、徐扬(2018):《百年诺贝尔基金运作模式探析》,《世界教育信息》,第12期。
  • 资中筠(2015):《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张敢(2011):《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赞助》,《装饰》,第9期。
  • Evers,A.,& Laville,J.-L.(2004),“Defining the Third Sector in Europe,” The Third Sector in Europ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pp.11-42.
  • Anheier,H.,& Toepler,S.(1999),Private Funds,Public Purpose: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pringer.

中国基金会的发展与转型:第三次分配背景下的思考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8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