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

摘要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群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本报告从产业规模、产业增速、产业动力、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5个维度对比分析城市群间制造业发展状况;通过构建城市群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城市群各城市制造业综合发展状况;基于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总结三大城市群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研究发现,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存在制造业产业规模不足、核心城市制造业带动效应不强、腹地城市制造业层次偏低、产业联动仍须深度推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共建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为抓手,探索跨区域多领域合作共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创新潜力,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提升津冀两地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

作者

祝合良 ,经济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品牌研究院院长,应用经济学科责任教授。长期从事贸易与品牌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科研处处长。目前兼任商务部流通经济专家,中华老字号品牌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和老字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等。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专合著、教材38部,发表论文130余篇。专著《中国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于2014年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编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8):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和《京津冀发展报告(2019):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梁新若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流通经济。
叶堂林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副院长,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哲社基地)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重大决策咨询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7次、二等奖2次。15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1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优秀主讲教师、后备学科带头人、首批经贸学者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邀专家、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苏文松、方创琳:《京津冀城市群高科技园区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与合作共建模式——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6期。
  • 窦睿音、杨晓俊:《京津冀城市群不同类型制造业时空分异化与空间布局研究》,《生态经济》2021年第12期。
  • 吴福象、曹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与耦合悖论分析——来自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经验证据》,《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 石敏俊等:《基于产业链空间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协同分析》,《地理研究》2022年第12期。
  • 孙铁山、席强敏:《京津冀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特征与策略》,《河北学刊》2021年第1期。

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3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城市群间制造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1. (一)产业规模:北京和天津制造业规模不大,且与腹地城市存在明显产业梯度
      1. 1.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规模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较为明显
      2. 2.城市群劳动力由制造业逐渐流向生产性服务业,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吸纳较多劳动力
    2. (二)产业增速:随着核心城市产业疏解,北京和天津与腹地城市的制造业规模差距缩小
    3. (三)产业动力:京津冀腹地城市创新能力较弱
    4. (四)产业结构: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较少
    5. (五)产业集群:京津冀专业化优势明显,但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不足
  • 三 城市群各城市制造业综合评价对比分析
    1.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1.城市群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2.城市群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方法
    3. (三)综合评价指数体系测度结果
      1. 1.京津冀形成以北京、天津为引领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2. 2.长三角形成以上海、宁波、温州、苏州为引领的多中心制造业发展格局
      3. 3.珠三角形成以深圳和东莞为引领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4. 4.京津冀腹地城市制造业综合评价值较低
  • 四 城市群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分析
    1. (一)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发挥北京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1. 1.以河北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2. 2.以中关村为突破点,提升北京科技创新的辐射作用
    2. (二)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以科技合作为主,城市群边缘城市为上海制造业转移主要承接地
      1. 1.安庆、金华、铜陵、滁州、宣城等一批城市群边缘城市为主要承接地
      2. 2.以科技合作提升制造业产业能级
    3. (三)珠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以结对帮扶为主,核心城市加速扩大产业规模
      1. 1.广州和深圳大量制造业行业依旧处于扩张阶段,疏解的产业较少
      2. 2.结对帮扶是珠三角产业互动的重要特征
  • 五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 (一)主要结论
    2. (二)对策建议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