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区域

国别区域研究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前瞻
最近更新:2023-07-27
标签:

【国别区域】 文献读书室 | 共读《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

作者:社科文献 来源:
发布于 2023-07-27 浏览量:284


阅读,感受广阔世界
思考,启迪智慧人生
“文献读书室”系列读书沙龙活动
与你一起共读好书

“启微”,语出《朱子语类》“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各有理”,表格物致知之意,本为指导门生、劝进劝学之语。恰值“启微”系列开创五周年之际,文献读书室特邀请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结合“启微”系列新书,讨论书中问题、分享阅读感受、交流学习心得。


本期活动是本次系列活动的第二场,共读图书是《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罗安平著)。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成为西方与东方互视历史的一种隐喻。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西南一隅”,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本期活动邀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潘逸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理论系硕士张文翕、荷兰乌特勒支艺术学院硕士罗长莉,与广大读者交流阅读本书的感受、分享学习的心得与感悟。



戏台与相机:跨文明相遇

1909年,阳春三月,金灿灿的油菜花铺满田野。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一行在川西平原考察,在从灌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到成都的路上,他写下这样的句子:“所行之处,目力所及,大地一片金黄,我们仿佛置身于万花筒般的幻象世界,这是中国的大地文化,自然天成,美轮美奂。”在灌县附近一个集镇上,一台地方戏正在上演。钱伯林悄悄爬上戏台对面的坡地拍照,但他的举动惊扰了正在看戏的人群。后来刊出的照片附有一行说明文字:“台上的演员正在卖力演出,但观众们显然对美国摄影师更感兴趣。”照片中,飞檐翘角式的戏台上,演员身影模糊,台前攒动的人群却清晰可辨:头裹包布的农民纷纷把目光从戏台上转开,扭头望向没有出现在照片里的摄影师,面露好奇,表情生动。

《人口稠密的美丽四川》罗林·钱柏林摄,
《国家地理》1911年12月

钱伯林的这张照片及游记刊登在1911年12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名为《人口稠密的美丽四川》。发表在《国家地理》上的这篇文章,编辑加了一个副标题“探访中国不安宁的省份,当前的一场革命正发端于此”(A Visit to the Restless of Province of China,in Which the Present Revolution Began)。其时,辛亥革命正在中华大地上掀起波澜,中西方的相遇也已历经温情脉脉与硝烟战火。上述“戏台遭遇相机”的一幕,正是中西之间互视历史之一瞬。

钱柏林的照片暗示我们,中国传统地方戏曲遭遇西方的相机,无论戏曲演员怎么卖力演出,都不能吸引住观众了。在这条跨文化相遇的路上,“失语症”的隐喻无所不在,正如历史人类学家埃里克·沃尔夫指出的,“非西方”的普通大众本应是世界历史的积极主体,但在胜者为王的书写中,却全部成为历史过程中的牺牲品与沉默的证人,造成“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二元对立的认知图式。

时至今日,我们在跨文明相遇的路上,仍然走得跌跌撞撞、险象环生。所以,本书从一本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相遇开始,回顾那些目光与目光的交汇,思考那些曾经躲闪过的或直视过的眼神,期待它们穿越时空渡尽劫波,看见彼此,照见我们。


活动信息



嘉 宾

罗长莉 荷兰乌特勒支艺术学院硕士

潘逸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

张文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理论系硕士


时 间

2023 年 7 月 29 日

19:00--21:00


直播预约



相关书籍


戏台与相机:

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

罗安平 著

2023年6月出版/89.00元

978-7-5228-0005-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内容简介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西南一隅”,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作者简介

罗安平,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导论 戏台与相机:跨文明相遇

《国家地理》与中国镜像
第一章 落日余晖中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世界新格局中的“地理知识”
第二节 摄影之道:传媒时代的文化表述
第二章 杂志里的中国镜像
第一节 时代聚焦:跨世界的五幕“大剧”
第二节 地理描述:从环境决定论到中国景观

植物采集:异域绽放与花卉王国
第三章 植物采集:世界就在我的花园里

第一节 审美、博物与硬货币
第二节 “中国教训”与植物地理
第三节 探险叙事的多重编码
第四章 植物猎人:“园艺学里的哥伦布”
第一节 “采花领事”乔治·福雷斯特
第二节 “博物学家”欧内斯特·威尔逊
第三节 “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
第五章 博物帝国与知识生产
第一节 “采集箱”与林奈分类法
第二节 西方科学与中国本土知识

西南道路:一点四方与四面八方
第六章 20世纪初的西南险道

第一节 东方气质:藤条桥与背茶客
第二节 时间他者:沿着马可·波罗的路径
第七章 亚洲战场上的滇缅公路
第一节 战时物资生命线
第二节 剪刀、“顶好”与“24道拐”
第八章 中国打开“野性西部”
第一节 新西南:战火中的混杂生长
第二节 “新亚洲”:扩大的地平线

生态文明:理想乐土与现世家园
第九章 寻找“香格里拉”

第一节 “香格里拉”诞生记
第二节 两个版本的未来
第十章 走进“大香格里拉”
第一节 百年路上“黑白之爱”
第二节 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文明
第三节 来自旷野的呼唤

族群形象:多样文化与多元世界
第十一章 老故事里的新面孔

第一节 弓弩手:好斗武士与驯服朋友
第二节 木里王:高贵王者与幼稚心灵
第三节 摩梭人:女儿国与闯天涯
第四节 民族形象:五彩服饰与族性表征
第十二章 文化:意义之网
第一节 巫术仪式:“恶灵和亡灵在操纵一切”
第二节 侗歌、传说与地方性知识
第三节 抢救之名:“原住民”缺场而民族志在场

结论 一本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相遇




策划:周   畅
编辑:王宇恒
审校:佟   譞


©️本文版权归作者 【国别区域】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